秋日的青銅峽鳥島濕地,天高云淡,蘆花搖曳。成群的候鳥或振翅掠過水面,或悠然覓食淺灘,宛如一幅流動的生態畫卷。
而在這自然美景間,一塊塊設計精致的黃河保護和鳥類保護解說牌,成為黃河沿岸特有的“法治風景線”,讓游客在觀鳥之余,將黃河保護法中“禁止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法治精神印入心田。
“媽媽,快看!這里的鳥好多啊!”10月14日,七歲男童軒軒踮著腳,指著路線圖興奮地喊道。他的母親李青蘭用手機拍下候鳥翩躚的瞬間后,不禁給身邊的家人感慨:“以前帶孩子看鳥,只是看看熱鬧。現在這些解說牌不僅講清楚了候鳥的遷徙故事,還用通俗的語言注釋了保護棲息地、保護鳥類的法律條款。孩子指著牌子問我‘破壞棲息地是不是就像拆掉小鳥的家’,這種直觀的教育比書本上的說教更有力量。”
一旁正在擦拭解說牌的濕地巡護員王學先也聽到了李青蘭的感慨,他接過話茬說:“自從立了這些牌子,來旅游的人更自覺了。有人看到地上有塑料袋都會主動撿起來,還有人會提醒同伴不要大聲驚擾鳥類。法律條文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走進大家心里,保護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寧夏吳忠市創新普法形式,將法治元素巧妙“嵌入”黃河沿岸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中,讓普法宣傳“活”起來:
——在青銅峽鳥島濕地,候鳥遷徙路線圖與黃河保護法條款解說牌相映成趣,科普宣教館成為公眾“看、聽、學、研”的生態法治課堂。
——在渠首管理處附近的唐徠閘水利法治文化長廊,古今水利律令譜系娓娓道來灌區的法治守護古渠的傳承。
——在歷史名鎮高閘鎮,利通區法治館運用新媒體技術,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村級普法陣地則讓公共法律服務走到群眾身邊。昔日普通的休閑地,如今成了受歡迎的“普法打卡地”。
保護黃河,重在行動。吳忠市整合司法、水利、環保、林業、市場監管等多部門力量,打出聯防聯控“組合拳”。在濕地庫區,“清風行動”利劍高懸,嚴厲打擊非法獵捕、交易野生鳥類行為,常態化巡查制度讓盜獵行為無處遁形。2021年以來,保護區內的誘捕裝置絕跡,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數量持續增長。
“檢察院和我們聯合開展的‘水行政執法+公益訴訟’行動,效能凸顯。今年以來我們常態化開展鄉村四級河湖長巡查行動,巡河員、保潔員累計巡查河湖133920余次,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168件,清理垃圾8.36萬噸,拆除違法建筑3.67萬平方米,河湖岸沿線面貌煥然一新。”吳忠市河湖服務中心綜合科科長趙光博說。

針對黃河沿岸不同群體,吳忠市開展“分眾化”精準普法。對青少年,組織“觀鳥+普法”研學,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法治與生態的種子;對農戶,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用方言小品、法治短劇等普及黃河治理知識;對企業,“服務企業普法宣講團”上門開展“法治體檢”,明確生態環保責任清單,引導企業守法經營,共護碧水藍天。通過“場景融入”讓法治可見可感,通過“部門聯動”讓宣傳有效有解,通過“分眾賦能”讓群眾懂法用法。
吳忠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黃河干流吳忠段水質穩定保持Ⅱ類,濕地候鳥種類逐年增加,涉黃河生態違法案件明顯下降,“遇到問題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已成為沿黃群眾的自覺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