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而動,順勢而為。
自2022年長春智慧法務區成立以來,吉林省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貫徹落實省法院關于立足“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示范區、全省法院高質量發展和審判工作現代化先行區”發展目標,明確“強起來、建機制、強保障、傳播開”工作思路,以機制創新破題、數字科技賦能、專業審判夯基,持續釋放長春知識產權法庭、長春互聯網法庭、長春破產法庭、長春國際商事法庭以及長春金融法庭5家專業法庭的司法審判效能,助推法治營商環境優化“再升級”,以高效法治力量護航吉林高質量發展。
長春知識產權法庭
保護知產 激發創新活力

知產法庭充分發揮“省級全域管轄、三審合一”的專門化知識產權法庭“橋頭堡”作用,在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創新發展等方面成績顯著。
科技創新的“核心技術”,是法庭保護的重中之重。圍繞我省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審結大量專利權屬、侵權糾紛案件,涉案金額超億元。明確裁判規則,為創新主體劃定“安全區”。聯合相關政法單位,成立全省首家農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站,為種業自主創新提供專業支撐。
精心呵護吉林產業“金字招牌”,謀劃打造梅花鹿產業司法保護聯盟,統一保護標準和尺度。與相關中院簽訂跨域協作協議,會同行業協會構建協同保護機制,以司法之力守護“吉林人參”品牌。
在全省率先推出“專家證人+技術鑒定+專家咨詢+技術陪審員+技術調查官”五位一體機制,讓復雜技術問題得到精準認定。推行“提級管轄+示范判決+多元調解”模式,有效減少了訴訟增量。司法保護工作站、巡回審判聯系點的布局,讓服務觸角延伸至創新一線,覆蓋受眾超10萬人次。“三省一區”跨域協同機制的構建,更讓知識產權保護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區域合力。
典型案例入選全國榜單、裁判文書獲評優秀、省部級課題順利結項,展現了法庭的專業實力與理論水平。這些“司法產品”與審判實踐共同發力,讓知識產權保護成為吉林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勁動能,也讓知產法庭成為經營主體信賴的司法后盾。
長春互聯網法庭
數字賦能 高效化解糾紛

互聯網法庭立足“網上糾紛網上解、網上糾紛不下線”職能定位,積極探索互聯網審判專業化建設。組建專門審判團隊,創新“員額法官+法官助理+集約中心”模式,讓法官專注于案件審理核心,結案效率大幅提升。
以清晰的裁判規則界定網絡空間“秩序”,在“特斯拉”“康師傅”名譽權糾紛中,明確網絡輿論監督“邊界”,平衡言論自由與企業合法權益。在“企查查”“天眼查”數據糾紛案中,精準劃分公民個人信息與企業數據財產的權利范圍,為數據安全保護提供了司法標尺。
新興產業發展,離不開司法的“精準護航”。針對人參產業線上銷售糾紛高發的情況,深入產業基地調研,用裁判引導企業規范經營;面對電商行業發展“痛點”,主動開展普法交流,梳理經營風險,為行業培育合規發展的“法治土壤”。更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法庭法官服務站入駐長春市政務服務中心后,助力東北地區首家數據產權登記平臺順利上線。
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讓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惠及司法辦案。在全流程無紙化基礎上,集成網上立案、在線繳費、云端調解等功能,讓法官憑“一臺電腦”就能審結案件、當事人用“一部手機”就能完成從立案到執行的全流程操作?!?D智能導訴臺”為當事人提供直觀指引,讓訴訟服務更具溫度;“銀院智慧訴訟”項目拓展服務場景,讓司法觸角延伸至更多領域。
長春破產法庭
破立并舉 助力破繭重生

破產法庭牢固樹立現代破產審判理念,以“敢破”之勇、“善立”之智,為困境企業破繭重生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610.42億元債務化解、404.19億元資產盤活、96.34萬平方米土地釋放、12708名職工妥善安置——數字的背后,藏著法庭對“破立并舉”理念的踐行,既通過破產清算淘汰落后產能,更通過重整和解幫助有價值的企業重獲新生。
深化府院聯動機制,作為牽頭部門,與省金融辦謀劃組建黃河以北地區首家庭外重組中心。東北三省一區首個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工作指引的出臺,為債務人提供了重生機會。
自主研發東北三省一區首個破產審判專屬平臺——“長春智慧破產系統”,讓破產審判邁入了“數字化時代”。依托“法官辦案平臺+管理人工作平臺”,大量案件實現線上審理,債權人無需線下參會,僅通過系統就能完成債權申報、表決等流程,時間與經濟成本大幅降低。
精品案例的打造,讓破產審判的價值充分彰顯。曠驊醫藥物流清算轉和解案,一攬子化解160余筆債權債務;日輝房地產預重整轉重整案,為房企重生提供“長春經驗”;吉糧進出口重整案入選最高法東北振興典型案例;中通國脈重整案作為新“國九條”后吉林首例上市公司重整案,躋身全國十大破產經典案例。
與高校共建教學科研實踐基地,舉辦“長法道破·審判實務講堂”,深耕破產理論探索,持續提升破產審判人員、管理人專業化水平。
長春國際商事法庭
涉外審判 服務開放大局

國際商事法庭在涉外司法審判領域積極探索,以打造一流專業審判為目標,全力提升涉外司法公信力與國際影響力。
今年以來,國際商事法庭受理案件431件、審結317件,收案量創歷史新高,案件覆蓋4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全國15家國際商事法庭中,率先實現超一年長期未結案件“清零”,用高效審判打破了涉外訴訟“周期長、流程繁”的刻板印象。
涉外審判的專業性往往藏在一個個突破常規的案例里。審結的全國首例參考適用聯合國貿法會CISG咨詢委員會第14號參考意見的案件,為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審理提供了全新裁判思路;審結全國首例涉仲裁協議第三人適用《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案件,成功厘清特殊仲裁協議效力承認難題;審結東北地區首例俄羅斯法院申請的國際司法協助案件,精準界定仲裁法院性質,嚴格履行雙邊條約義務。這些案例不僅是法庭專業能力的證明,更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涉外司法的規則引領力。
跨境訴訟的“痛點”,正是法庭創新的“起點”。針對當事人跨國奔波的不便,通過“一網三平臺一中心”整合20余項訴訟服務,極大地縮短了涉外解紛成本。在一起承認韓國法院判決案件中,從立案到結案僅用時30天。如今,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涉婚姻判決案件更是能做到當日聽證、當日送達、當日生效。
長春金融法庭
防范風險 維護市場穩定

金融法庭緊扣金融審判主責主業,著力構建多元、專業、高效、智慧的金融審判模式,積極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金融法庭用“防風險、護實體、優環境”的三重擔當,為區域金融穩定筑牢司法防線。在涉中小金融機構、村鎮銀行案件審理中,堅持平等保護各方權益,促成當事人以展期、續貸等方式化解糾紛。
實體經濟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法庭審判工作的重點破解方向。在大量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中,嚴格把握利率司法保護上限,依法否定金融機構變相提高融資成本的條款,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針對融資租賃、保理等新型融資模式,明確司法保護邊界,為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提供規則支撐。
資本市場的“公平正義”,需要司法的嚴格界定。在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集團案中,精準認定侵權責任,提高違法成本,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對惡意拖欠賬款、“逃廢債”等行為,依法加大懲處力度,助力構建誠信有序的金融環境。
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優化,藏在每一個司法服務的細節里。金融法庭推動投資者教育基地與司法保護平臺迭代升級,“基地+平臺”模式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與多家金融監管單位簽署合作協議,構建“司法+監管+自律”的多元協同機制;深入上市公司、金融機構調研,提供“點單式”法律服務。
未來,“五庭”將進一步強化“新”字引領、“智”字賦能、“實”字發力,為打造長春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提升我省區域發展核心競爭力、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