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法官,下這么大雨,你咋跑到地里來了?”
“西芹是農民致富的命根子,我心里也著急,過來看看具體情況。”10月9日,寧夏固原市西吉縣人民法院將臺堡法庭法官到轄區火集村的西芹地里回訪因化肥質量發生糾紛對西芹產量產生的影響。

“三三模式”開啟田間解紛“快車道”
眼下正是西吉芹菜收割上市的季節,卻遭遇連日陰雨,種植戶著急不說,因芹菜引發的糾紛也不斷。針對冷涼蔬菜“采收急、易損耗”的特點,將臺堡法庭打造優先立案、優先調解、優先執行、上門立案、上門取證、上門送文書“三優先+三上門”服務模式,開啟一場跟著蔬菜周期走的司法服務。
“芹菜再不賣就爛在地里了,多虧法官快速化解糾紛。”今年9月,將臺堡鎮明臺村的種植戶馬某看著滿載芹菜的貨車,向法官道謝。
針對農戶居住分散、法律知識薄弱的實際,將臺堡法庭在將臺堡、興隆、馬蓮等冷涼蔬菜主產區設立“法官聯絡點”,聘請村支書、產業帶頭人擔任“司法聯絡員”,實時收集種苗糾紛、收購違約、勞務欠薪等問題信息。
9月,硝河鄉20余戶農戶因收購商拖欠12萬元甘藍貨款,集體上訪。“聯絡點”第一時間反饋后,法官次日便趕到田間組織調解,最終促成收購商以“現金+預購蔬菜”的方式履約,避免了甘藍因延誤銷售而腐爛變質。
為降低農戶的解紛成本,將臺堡法庭還開通“冷涼蔬菜糾紛綠色通道”,對標的額5萬元以下的案件實行先行調解或委托調解,對行動不便的老人、殘疾人提供“電話立案+視頻調解”服務。在處理興隆鎮蔬菜合作社與農資供應商的種子質量糾紛時,法官通過視頻連線農業技術人員,現場鑒定芹菜種子發芽率,僅用7天就促成農資供應商賠償農戶損失3.8萬元。
審判機制織密產銷糾紛“調解網”
“以前覺得打官司又慢又僵,沒想到法官還幫我們算成本賬、找銷路。”火集村蔬菜種植帶頭人火彥紅對將臺堡法庭的“產業調解法”豎起大拇指。
針對冷涼蔬菜產業鏈長、糾紛類型多的特點,將臺堡法庭創新“判前溝通+行業參與+判后跟蹤”機制,邀請西吉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蔬菜協會會長擔任特邀調解員,讓專業力量參與種苗質量、采收標準、運輸損耗等爭議調解,實現“案結事了”與“產業發展”雙贏。
今年8月,某蔬菜種植公司因農資商供應的化肥肥力不達標,導致30畝胡蘿卜減產,雙方就賠償金額爭執不下。將臺堡法庭啟動“技術+法律”聯合調解,邀請農業技術員現場測算減產損失,同時,聯系本地胡蘿卜加工企業保底收購受損蔬菜,最終促成農資供應商賠償3.2萬元,企業也避免了絕收風險。這種“調解+助銷”模式,已成功化解涉企糾紛13件,為企業挽回損失50余萬元。
為規范產業發展,將臺堡法庭梳理了近3年的涉冷涼蔬菜典型案例,出臺《冷涼蔬菜產業糾紛審判指引》,明確“種苗留樣保存、收購合同必備條款、運輸損耗責任劃分”等12項實操規范,免費發放給種植戶、合作社。在指引的幫助下,2024年,西吉縣蔬菜收購合同規范率從35%提升至70%,因合同約定不清引發的糾紛同比下降53%。
府院聯動構建產業保護“共同體”
“冷涼蔬菜是固原市打造‘六盤山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的核心板塊,更是西吉農民從脫貧摘帽邁向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支柱產業,護航產業不能等糾紛出現了再化解了之,更應該形成聯合機制預防產業發展中的矛盾糾紛。”西吉縣人民法院院長王偉道出司法護航特色產業的關鍵。
將臺堡法庭主動聯合西吉縣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管局及鄉鎮政府,建立“冷涼蔬菜產業協同保障”機制,聚焦種苗質量監管、市場價格監測、風險預警等痛點,每月召開聯席會議,每季度開展聯合巡查,形成“事前預防、事中調解、事后保障”的全鏈條服務。2025年以來,預防化解冷涼蔬菜種植、運輸、銷售條線的矛盾糾紛38件,極大地解決了產業發展中“種苗優劣難辨、價格波動難控、糾紛化解滯后”的突出問題。
從六盤山腳下的田間地頭到江蘇省蔬菜中心的集散碼頭,從冷涼蔬菜的“菜園子”到南方城市的“菜籃子”超市,將臺堡法庭用一條條司法“冷鏈”讓西吉冷涼蔬菜既產得出,也賣得快,更叫得響,為六盤山區冷涼蔬菜的“綠色”崛起貢獻更精準、更溫暖、更有力的法治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