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以法治副校長制度為抓手,創新打造“法護青苗”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品牌,通過制度賦能、精準施策、協同聯動,推動法治教育從“碎片化”向“體系化”、從“形式化”向“實效化”轉型升級,全力護航青少年健康成長。

頂層設計筑基
構建“全鏈貫通”的品牌保障體系
涼州區委、區政府將法治副校長工作作為“法護青苗”品牌建設的核心支撐,高位統籌、系統謀劃,構建起“政策引領—人員保障—責任壓實”的全鏈條機制。

高站位謀劃制度框架。區委依法治區辦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2023年6月出臺《涼州區推動法治副校長制度實職化運行的實施方案》,明確將法治副校長履職與學校治理、未成年人保護深度融合,為品牌建設提供“路線圖”;同年9月印發《關于建立涼州區“法治副校長”人員庫并聘任193名同志為“法治副校長”的通知》;2025年在春秋學期開學之際,結合派出單位人事調整及學生規模變化等實際情況共兩次對涼州區法治副校長隊伍進行調整,現全區164所中小學(含5所幼兒園、1所特殊教育學校)共選配聘任202名法治副校長,品牌根基更堅實。

閉環化壓實管理責任。制定“選聘-培訓-考核-退出”全流程管理辦法,將法治副校長履職情況納入學校年度考核,由學校出具評價反饋至派出機關,司法行政部門同步納入法治建設考核,形成“學校評履職、部門管進出”的閉環機制,確保品牌運行“有章可循、有責必究”。
精準滴灌賦能
創新“多維立體”的品牌實踐路徑
涼州區聚焦青少年法治需求“精準畫像”,通過“常態化宣傳+浸潤式教育+靶向化幫扶”,讓法治教育從“紙面”走向“心間”。

“節點+日常”雙軌并行,推動法治宣傳常態化。以“法治副校長送法進校園”“開學第一課”等為節點,開展“面對面”普法活動1448場次,覆蓋13.7萬名中小學生;創新“線上訂單式普法”,針對預防校園欺凌、遠離性侵害與毒品等熱點問題,制作專題課件20余類,通過微信公眾號、班級群等渠道推送,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步開設“法治微課堂”,法治副校長定期駐校答疑,打破“集中活動一陣風”的局限,讓法治教育融入日常。
“體驗+互動”雙向融合,打造沉浸式教育場景。緊跟時事熱點,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制定“一校一策”服務模式,聚焦反家庭暴力、反電詐、防校園霸凌、防性侵、未成年保護等校園問題,巧妙將“生冷”的法律條文與社會熱點緊密結合,使案例“具象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025年,涼州區各法治副校長借開學之際,扎實開展安全宣傳和普法宣傳教育332場次;制作高質量課程課件及防范校園欺凌、性侵、毒品等專題課件及普法短視頻142個;學校各班級也通過安全教育課、班團隊會、黑板報對學生開展安全預防教育861場次,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3.9萬份,覆蓋12.2萬名中小學生。

“預防+矯治”雙管齊下,織密成長守護網。發揮法治副校長“專業哨兵”作用,協助學校建立預防性侵、防范霸凌等聯防聯控機制,參與安全隱患排查、周邊綜合治理;對有不良行為學生開展“一對一”訓誡矯治,對涉罪未成年人實施精準幫教,聯合家庭、學校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跟蹤幫扶,確保順利回歸社會。
協同聯動聚力
激活“多方共治”的品牌內生動力
涼州區打破“單打獨斗”模式,構建“教育牽頭、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推動品牌效應最大化。

部門聯動聚合力。建立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四方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法治副校長履職中的難點問題;將法治副校長工作納入平安涼州、法治涼州建設考核,推動公檢法司主動履職——法院側重以案釋法,檢察院強化法律監督,公安機關聚焦治安防控,司法行政機關做好普法供給,形成“各展所長、互補共贏”的協同效應。
動態管理提效能。實行法治副校長“能上能下”動態選聘機制,學校按年度對履職情況進行評價并反饋派出機關,對敷衍塞責、流于形式的及時調整;評價結果與個人評優、單位考核掛鉤,倒逼法治副校長“沉下心、干實事”。
考核應用促長效。嚴格落實《實施方案》考核要求,區教育局督促學校按年度出具“履職清單+成效清單”,對“拍照留痕”“走過場”的約談問責,對表現突出的通報表揚并優先續聘;將考核結果與派出機關年度法治建設考評綁定,真正讓“干得好”的受激勵、“干不好”的有壓力,品牌可持續性顯著提升。

從“制度設計”到“落地生根”,從“單一普法”到“綜合護航”,涼州區司法局將持續深化法治副校長品牌內涵,以更實的舉措、更活的形式、更暖的服務,讓法治陽光照亮每一個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