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應對法律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與資源分布不均的挑戰,那曲市司法局創新服務模式,統籌整合律師、公證、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資源,打造公共法律服務流動平臺,通過開展“鄉村振興法治同行”系列志愿者活動,將法律服務直達基層末梢,取得了顯著成效。

聚焦鄉村振興,筑牢基層法治根基
以法治力量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提升基層法治能力。一是實施“鄉村振興法治課堂”。選派律師、調解員、公證志愿者深入基層,為那曲市10個縣(區)的村居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開展法律知識培訓和業務指導,有效提升了基層法律服務隊伍的專業素養和實戰能力,帶動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二是開展“公共法律服務進鄉村”活動。組織律師為鄉鎮干部職工、駐村工作隊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增強鄉村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三是助力鄉村企業健康發展。主動為鄉村企業提供“法治體檢”、法治宣傳等“問診把脈”服務,幫助企業紓困解難,規范經營行為,為鄉村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四是服務生態搬遷安居工程。組建專業團隊赴榮瑪、森布日等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提供政策宣講、公證辦理、矛盾調解等多樣化服務,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融入”。活動覆蓋10個縣(區)、2個生態搬遷安置點,21個鄉鎮、140個村居,開展公益宣講21場次,受教育基層法律骨干1625人,發放資料3865份。

堅持人民至上,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始終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群體提供普惠均等的法律服務。一是法治護航各領域。深入寺廟、學校、軍營、鐵路、社區等開展專題普法,內容涵蓋宗教事務、未成年人保護、軍民融合、基層治理等,營造全社會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據統計,累計覆蓋僧尼、學生、官兵、居民等超600人次。二是專項維權溫暖民心。針對農民工、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深入工地、鄉鎮、學校、養老院等地,持續開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專項活動,講解相關法律法規,提升其依法維權意識和能力。據統計,累計開展專項活動8次,覆蓋超720人次,發放資料1800余份。三是優化便民服務措施。推動公證資源下沉,提供上門辦理服務;開展社區矯正警示教育,幫助特殊人群回歸社會。辦理上門公證服務17件,受教育矯正對象79人次。

創新服務模式,滿足多元個性需求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精細化法律服務需求。一是以法為基,護航企業。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把“法治體檢”作為服務經濟社會和市場主體的有效舉措,堅持每年為國有和民營企業、商鋪以及其他相關人員提供以“公共法律服務進企業”“公共法律服務進商城進園區”“法伴春運志愿者服務活動”“法治暖'新'更暖心活動”為主題的上門服務,組織經營管理人員舉辦法治培訓、法治座談,受到了市場主體的歡迎。活動涉及國有和民營企業50家,企業相關人員180人,走訪商鋪50余家,發放普法宣傳資料、宣傳用品500余份,解答群眾法律咨詢9人次。二是推行“點餐式”普法。建立上下聯動機制,根據各縣(區)的“點餐”需求,定制普法“菜單”,實現法律服務的精準投放和按需供給。如:嘉黎縣司法局點餐,委派援助律師為嘉黎縣22個執法部門的23名執法人員開展行政執法專題培訓。三是實施“綠色通道”服務。對特殊群體開辟綠色通道,提供“即時受理、容缺受理、優先服務”等,確保服務高質高效。

據統計,2025年以來,累計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42場次,受教育群眾達3867人次,提供法律咨詢200余人次,發放宣傳材料近10000份。那曲市“鄉村振興法治同行”志愿者活動不僅擴大了法律服務的覆蓋面,更顯著提升了服務的質量和溫度,為構建法治那曲、平安那曲奠定了堅實的法治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