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柳江上游,月亮山腹地,坐落著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全縣幅員2400平方公里,下轄6鎮2街道、105個村(社區),40萬群眾在此聚居生活,其中水族人口占比達67%,少數民族人口整體占比97.4%,是名副其實的多民族聚居區。然而,受制于深居山區的地理區位、散落分布的村寨格局,加之全縣約3.4萬務工人員常年集中在江蘇常州、浙江安吉等地,“異地訴訟難、維權成本高”成為長期困擾當地群眾的突出治理難題,也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堵點。
對群眾急難愁盼,三都人民法院立足縣情實際,傳承多年深耕細作的家事審判經驗,創新推出“云端聯調、跨省建站、上門調解”三步解紛法,搭建起覆蓋縣內縣外、線上線下的立體化異地解紛平臺。這一舉措打破地域壁壘,讓司法服務跨越山海,將公平正義送到群眾身邊,以法治力量為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注入動能。

法官上門調解糾紛
“互聯網+”云法庭:異地矛盾“一站解”
“真沒想到不用回三都,在外地就能把工程款的事解決了,省了路費還不耽誤工作!”近日,遠在外地的韋某某通過微信調解群拿到調解協議后,特意給三都縣法院立案庭法官發去感謝信息。?
此前,韋某某因重慶某建筑公司拖欠工程款想訴訟維權,卻因身處外地無法現場提交立案材料。“我想起訴要回工程款,但人在外地沒法到場,來回跑立案、開庭還要花不少錢,這可怎么辦?”電話里,他滿是焦慮。?
了解情況后,承辦法官考慮到當事人交通不便,當即決定采用線上調解模式。法官添加雙方微信建立專屬調解群,組織在線核對工程賬目。經過近三小時溝通,雙方確認欠付工程款38.7萬元,重慶某建筑公司同意三個月內分期付清。一場跨省糾紛,通過“云端”圓滿化解。?
這起案件的高效解決,是三都縣法院“互聯網+”云法庭建設的生動縮影。為從根本上減輕群眾訴累,法院主動將“調解”端口前移,整合移動微法院、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微信視頻等多元技術手段,精心打造集立案審查、訴前調解、開庭審理、文書送達于一體的“一站式”云解紛平臺,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為現實。
針對無法現場辦理訴訟事務的群眾,平臺提供“零跑腿”服務:當事人線上提交立案材料,法院審查通過并經其同意后,第一時間委派駐院調解員線上調解;調解成功后,當事人可申請出具法律文書,通常三個工作日就能拿到。這種“線上閉環”模式,拓寬了糾紛解決渠道,破解了“異地訴訟”難題。?
數據見證成效。2025年以來,三都縣法院通過云法庭累計審查網上立案2810件,委派線上調解3100件,成功化解糾紛1650件,調解成功率達53.2%。一批涉及工程款、民間借貸、婚姻家庭等領域的異地矛盾在“云端”得到實質性化解,真正實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司法承諾。?

圖為法官通過“互聯網+云法庭”幫助異地務工人員追回工程款
跨省聯調工作室:異鄉矛盾“就地解”?
“法官,太感謝你們了,不僅幫我們保住了家庭,還沒耽誤我們上班掙錢!”在江蘇常州某工廠務工的李某某通過視頻連線,向三都縣法院的法官隔空致謝。這場跨越1500余公里的“云端調解”,讓一對瀕臨離婚的夫妻重歸于好,也讓遠在異鄉的務工群眾感受到了來自家鄉司法的溫暖。
原告吳某某與被告李某某2020年5月登記結婚,婚后育有一子。因性格不合、缺乏溝通,糾紛不斷升級,吳某某訴至法院請求離婚。考慮到原被告均在常州務工,為“解紛務工兩不誤”,三都縣法院將該案委派至駐常州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
法官與當地調解員通過“異地調解平臺”聯動,了解到原被告系自由戀愛,感情基礎較好,矛盾多源于生活微小分歧。調解員用鄉音釋法明理,法官從法律層面梳理焦點、提出方案。最終,雙方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這起案件的成功調解,得益于三都縣法院創新設立的省外“家事糾紛調處室”。針對縣內務工人員集中在常州、安吉等地區的特點,法院主動延伸調解陣地,在這些區域搭建跨區域糾紛化解平臺,專門聘請來自三都本地的農民企業家、老黨員、退休干部等擔任專職調解員。這些調解員既熟悉水族的風俗習慣和鄉土人情,又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和群眾威望,在調解過程中善于打“鄉情牌”“親情牌”,能夠快速消除離鄉群眾之間以及群眾與當地企業之間的隔閡,讓調解更有溫度、更接地氣。
在日常工作中,跨省聯調工作室不僅提供專業的調解服務,還常態化開展法律咨詢、法治宣傳等活動,重點聚焦婚姻家庭、勞動報酬、民間借貸、工傷賠償等務工人員高頻遭遇的糾紛類型,讓群眾在務工所在地就能獲得便捷、專業的司法服務。
自“家事糾紛調處室”運行以來,已成功化解跨省糾紛217起,提供法律咨詢2660人次,既有效保障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又破解了異地訴訟成本高、往返不便的難題,讓司法服務跨越山海,抵達群眾身邊。

圖為法官助理與駐常州調解員視頻聯動調解跨省糾紛
流動上門調解隊:特殊群體“溫情解”
“法官,我們的工錢還能要回來嗎?村里遠,跑法院來回要一天,路費也不少。”都江鎮某村村民吳某的一番話,道出了偏遠地區群眾維權的困境。
此前,吳某等25名農民工在當地A公司菌菇基地務工,涵蓋青年與六旬老人。基地因經營困難拖欠工資,多次追討無果后,他們無奈起訴。?
案件受理后,三都縣法院立即啟動訴前調解分流機制,聯合村居訴訟聯絡員深入了解情況。考慮到涉案人員較多、涉及金額較大,且村寨距離縣城超過80公里,交通不便,若讓農民工往返法院參與訴訟,不僅會增加他們的維權成本,還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為此,法院迅速組建“法官+訴訟聯絡員+村級調解員”的流動調解團隊,主動上門提供調解服務。
調解團隊驅車2小時抵達都江鎮,在村里設立臨時調解點現場調解。法官向企業負責人釋明法律規定與后果,傾聽雙方訴求并協調雙方尋找解決方案。經過三個多小時的反復溝通,企業負責人最終同意分期支付拖欠工資,法院現場為雙方辦理了司法確認手續,確保調解協議具備強制執行效力。?
“沒想到打官司不用跑法院,法官上門主持公道,工錢總算要回來了!”拿到司法確認書,吳某難掩激動。?
這起欠薪案的化解,是三都縣法院“上門調解隊”溫情服務的縮影。針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患病群眾等特殊群體,以及涉及人數多、影響范圍廣的群體性糾紛,法院以“無訟村居”創建和“法官工作站”建設為契機,依托全縣105個村級訴訟聯絡點、4個鄉鎮法官工作站,進一步完善與鎮級綜治中心、村級調解委員會的訴調對接機制,組建了多支流動上門調解團隊,實現了偏遠村寨調解服務全覆蓋。?
調解團隊秉持“哪里有糾紛,就把服務送到哪里”的理念,對符合條件的案件“現場化解、現場簽協議、現場送裁定書”,第一時間處置糾紛,減輕當事人訴累。目前,通過訴調對接已調解矛盾糾紛300余起,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零距離”“零成本”解紛。?
“一站解”借“互聯網+”實現立案、調解、審理一站式服務,讓當事人“不用跑”;“就地解”延伸調解陣地至省外,以“鄉情”搭橋降成本;“溫情解”聚焦特殊群體,上門化解“薪結”“心結”。三都縣法院“三步解紛法”精準破局,成效顯著:異地糾紛化解周期從31.30天壓縮至12.56天,為務工群體減少跨省奔波超130萬公里,418起、涉案42.21萬元的群體性欠薪糾紛全就地化解,構建“解紛不離崗、維權零成本”山區治理樣本。
目前,該方法已成為三都水族自治縣破解異地解紛難題的“金鑰匙”。未來,法院將持續深化司法改革,完善機制、延伸服務,以更便捷高效的司法守護各族群眾權益,筑牢少數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現代化法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