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夫妻爭執,在悠揚的侗族大歌中悄然消融;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在共同刺繡的指尖技藝里重拾溫情。在貴州省黔東南州的村寨里,化解婚戀家庭糾紛,有著與眾不同的“打開方式”。
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近年來,黔東南州探索出一條“民族特色+”的婚戀家庭糾紛化解新路徑。將法治精神融入苗歌侗舞,讓寨老歌師成為“和事佬”,用民族特色文化產業促進家庭增收……這套融合了法治、德治、自治與智治的“組合拳”,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這里煥發出蓬勃生機,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數據統計,近兩年來,全州婚戀家庭糾紛調解成功率穩步提升,群眾滿意度躍升至98.7%。

圖為榕江縣司法局開展法治宣傳進農村,志愿者在向少數民族婦女開展普法宣傳。
歌謠與法條共鳴:古老智慧煥發調解新聲
“兄弟和睦共山林,姐妹相親繡花衣……”10月17日,在西江千戶苗寨的司法所,一場調解以一曲《苗族勸和歌》開場。歌師將夫妻相處的道理唱進婉轉的歌聲中,讓一對因瑣事鬧離婚的年輕夫妻緊繃的臉逐漸柔和。這是當地總結的“1314美麗調解法”的一幕。
黔東南是多民族聚居地,隨著社會變遷,婚戀糾紛易發多發。硬性的法條如何有效抵達人心?當地找到了民族文化這把“金鑰匙”,在《苗族勸和歌》的歌聲里,無數劍拔弩張的爭端最終握手言和。
而在黎平縣肇興侗寨,鼓樓下,長廊中,“漢語+侗語”的雙語普法隊伍常用“以案釋法”的方式講解《民法典》。
線上,通過“苗侗普法”等新媒體矩陣廣泛收集線索;線下,網格員、法律明白人開展“敲門行動”,實現“線上+線下”雙軌排查。
最具特色的,莫過于“民歌調解”。民間歌師將法、理、情融入苗歌、侗歌、酒歌,錄制成音視頻傳播,更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演唱。黎平縣一首《家庭和睦萬事興》,成功化解多起夫妻經濟糾紛。歌謠唱的是古老的訓誡,傳遞的卻是現代法治與和諧理念,在當事人心中激起深層共鳴。

圖為普法志愿者在錦屏縣彥洞鄉瑤伯村擺古節現場開展普法宣傳。
指尖與心靈共暖:特色產業織就家庭“增收促和”路
黔東南有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夫妻長期分居、經濟壓力大是家庭矛盾的重要根源。為此,當地做起了“產業+”文章,從源頭上減少糾紛。
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司法所,一對鬧矛盾的夫妻被邀請來共同學習制作銀飾。在專注的鍛打與鏨刻中,雙方的交流從爭吵變為協作,緊張關系在銀絲的纏繞間慢慢融化。這套“搭橋連心”調解法,將調解與非遺傳承、產業發展巧妙結合。

圖為工作人員在丹寨縣的街道上向群眾宣傳民法典常識。
“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痹诶杵娇h的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幅標語道出了許多留守婦女的新生活。合作社通過“品牌帶產業”模式,將苗繡、銀飾等“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
“在這里工作,不僅有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闭诖汤C的楊姐說,經濟獨立讓她在家庭中的話語權提升了,夫妻關系、婆媳關系都比以前和睦很多。產業賦能,既鼓了口袋,也暖了人心,為家庭和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情感基礎。
古約與新法共治:多元力量筑牢權益“防護墻”
在錦屏縣華寨村,村委會墻上張貼著由村民共同制定的《村民自治合約》。一旦誰家鬧矛盾,由寨老、歌師等組成的“勸和小組”便會出動,或用民歌勸解,或按古約送上“勸和匾”,飲下“和解酒”,用充滿儀式感的情感化方式化解糾紛。

圖為凱里市西門街道聯調中心成功調解一起家庭糾紛。
據介紹,黔東南積極引導鄉賢、寨老、歌師、“五個媽媽團”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推動形成“家庭自律、鄰里守望、社區調解、法治保障”的多元共治格局。同時,大力倡導移風易俗,如黎平縣肇興鎮推行“零彩禮”或象征性彩禮,以禾糯、鴨子等作為聘禮,有效避免了因高額彩禮引發的家庭矛盾。
在發揮民間智慧的同時,司法保障的“硬支撐”從未缺席。黔東南州構建起“黨政引領、司法介入、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公安機關對家暴等行為快速查處,法院開辟涉弱勢群體“綠色通道”,檢察院加強法律監督,司法行政部門整合律師、公證等資源提供應援盡援的法律服務。在州、縣、鄉各級綜治中心,“常駐+輪駐”的各部門實現“一窗受理”,推動人民調解與司法確認無縫銜接,為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筑起一道堅實的“防護墻”。
從苗嶺侗鄉的歌聲里,從指尖流淌的技藝中,從古老與現代交融的治理智慧里,黔東南州正用充滿文化溫度的實踐,譜寫著一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動人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