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0日,隨著王某與易某在調解協議上鄭重簽字,一場持續數月的婚姻家庭糾紛終于畫上圓滿句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司法局新州司法所、椏杈司法所、豬場司法所與豬場派出所的跨域聯動調處下,組織法學會會員、法學咨詢專家、司法員、干警協同發力,成功幫助這對感情破裂的夫妻達成離婚協議,將劍拔弩張的家庭矛盾化解于平和協商之中。
糾紛始于一張小小的便民服務聯系卡。今年7月,居住在新州鎮鶴城新區的易某父母,手持聯系卡緊急前往新州司法所求助,反映女婿王某頻繁致電滋擾。工作人員耐心接待后查明,易某與王某因長期爭吵導致感情破裂,易某負氣外出務工后失聯,王某因無法聯系妻子、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壓力劇增,情急之下將不滿情緒發泄到岳父母身上。
“有糾紛找調解,沖動解決不了問題。”司法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與王某取得聯系,既明確指出其滋擾行為的不當之處,也暖心詢問其背后的實際困難。當得知王某“聯系不上妻子,兩個孩子沒人帶,打工時孩子生病都快被逼瘋了”的窘境,且其情緒激動時,工作人員立即調整溝通策略:一邊遞上熱水安撫情緒,一邊詳細記錄家庭實際難題,同時鄭重承諾“孩子的成長耽誤不得,我們會全力幫你尋找易某,共同解決問題”。
地域阻隔成為調解工作的首要難題。由于易某戶籍地在椏杈鎮,新州司法所迅速啟動跨域聯動機制,向椏杈司法所發出協作請求。兩地司法所隨即組建專項調解小組,通過網格員排查、親友走訪等方式多方尋人。在此期間,工作人員每周至少與王某通兩次電話,既跟進尋人事宜,也了解孩子生活狀況,用“家常話”疏導其焦慮情緒,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
歷經兩個月的持續跟蹤與不懈努力,易某終于在椏杈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勸說下露面。10月中旬的調解現場,工作人員并未急于推進協商,而是先為雙方搭建傾訴平臺,讓王某訴說獨自帶娃的艱辛,讓易某表達婚姻中的失望與委屈。待雙方情緒平復后,調解員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相關規定,以“法理+情理”雙重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雙方的關愛與責任,即便婚姻走到盡頭,也應共同為孩子的未來負責”。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協議:自愿解除婚姻關系,兩個孩子由男方王某撫養,女方易某每月支付1000元撫養費直至孩子年滿18周歲,后續雙方將到法院辦理民事調解書確認手續。
“從一張聯系卡的求助到跨域聯動的響應,從情緒疏導到協議落地,這起糾紛的成功化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司法實踐中的生動詮釋。”參與調解的法學會會員表示,基層調解既要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拆解矛盾癥結、細致做好情緒疏導,更要織密跨域聯動網絡,打破地域壁壘,確保跨域糾紛有人管、有人盯、有成效。目前,三地司法所已對該案件啟動常態化回訪機制,持續跟蹤調解協議履行情況,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與社會和諧穩定。
(廣西法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