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韶關境內的高速公路貫通南北交通咽喉。然而,復雜的地形與多變的氣候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帶來諸多挑戰。韶關市交管部門結合當地山區地形與氣象特點,依托新型警務運行模式,完善惡劣天氣預警處置工作,推動轄區高速公路安全形勢穩步向好。
近年來,韶關市公安局交管支隊高速公路一大隊、三大隊(以下簡稱“大隊”)結合當地山區地形與氣象特點,圍繞“預知、預警、預防、預案”等關鍵環節,依托“專業+機制+大數據”新型警務運行模式,推動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工作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三年來,轄區交通事故數量持續下降,昔日的“風險路”正逐步轉變為“安全路、暢通路、科技路”。

科技賦能預警更精準
“以前靠經驗,如今靠數據。”韶關市交管支隊高速公路一大隊教導員譚人瑜介紹。走進大隊指揮中心,一塊巨型電子屏正實時顯示各路段的氣象信息、車流狀態與設備運行情況——這是大隊聯合氣象部門開發的“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平臺”,也被稱為高速交警的“智慧大腦”。
“前方5公里能見度降至80米,建議啟動二級預警!”系統提示音剛落,指揮室民警已迅速調度警力。精準預警的實現,離不開遍布轄區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大隊在惡劣天氣多發路段選定5處災害隱患點,布設10要素交通氣象自動站,設立29個氣象觀測點與14個路面測溫點,實時采集并監測沿線氣象動態。
“以往判斷霧區范圍,只能依靠巡邏民警駕車巡查,信息往往滯后半小時以上。”指揮室民警沈文輝說。如今平臺可自動生成“霧區熱力圖”,精準判定能見度數值,并預測霧區的移動方向與消散時間。去年春運期間,平臺提前60分鐘預警一場大霧,為分流管控爭取了寶貴時間。
精準施策處置更高效
預警是前提,處置是關鍵。大隊在實踐中總結出“四早四快”工作法,即“早預警、早研判、早部署、早行動”與“快出警、快處置、快疏導、快恢復”,構建起全鏈條處置體系。
“不同惡劣天氣,應對方法各不相同。”據譚人瑜介紹,大隊制定了惡劣天氣交通安全管理四級預警機制,系統劃定3個“1、3、5分鐘”快速反應區與9個“15、30分鐘”高效處置區,完善12項配套應急措施,統籌嚴管路段警力與勤務部署,實現“一張圖”指揮調度。
“惡劣天氣下,事故處置慢一分鐘,風險就多一分。”韶關市交管支隊高速公路一大隊事故中隊中隊長鐘淼真說。大隊嚴格落實“五快機制”(快速發現、快速撤離、快速聯動、快速自檢、快速干預),在事故易發路段預置清障車,對輕微事故實行“線上快處”,對較大事故則啟動“黨員突擊隊”,并聯動消防救援、醫療保障等部門同步開展救援、勘查與清障,最大限度壓縮處置時間。
今年2月5日,正月初八,正值春節返程高峰。7時許,“惡劣天氣交通預警處置平臺”發出預警:兩小時后,樂廣高速公路南段將出現大暴雨。大隊按預案在各風險點部署警力,并加強沿線巡邏。9時30分,韶關市交管指揮中心接到一名男子的緊急求助:“我妻子羊水已破,即將生產,但我們被困在樂廣高速公路上……”
“立即啟動救援綠色通道!”指揮中心迅速指派大隊巡邏警力前往救助,同時調度乳源、武江沿線警力協同支援。在多方緊密協作下,求助車輛比預計時間提前20分鐘抵達醫院。事后,這名男子向大隊值班民警韓小飛發來信息致謝。
守路有責,守路盡責。多年來,大隊在事故預防與交通管控方面成效顯著,先后榮獲國家級榮譽5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50余人立功受獎。大隊交通管理能力持續提升,推動轄區高速公路安全形勢穩步向好,昔日“最難走的高速”已成為今日的“平安大道”。
韶關高速交警的實踐,是“十四五”期間廣東公安交管工作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十四五”期間,廣東省公安交管部門狠抓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深入推進科技強警,全面建設現代化道路交通治理體系。2024年,全省道路交通死亡人數同比下降18.2%,創近十年最大降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