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察官現場調解一起林地糾紛
基層穩則天下安,民心順則治理興。如何將矛盾化解在源頭、問題解決在基層,讓公平正義浸潤民心?廣東梅州檢察機關以“檢察融入綜治中心”為突破口,創新打造“快調快結、實招實策、宣法宣情”三維工作法,用法治力量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在客鄉大地勾勒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活圖景。
今年以來,梅州“檢察藍”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實現基層檢察院入駐縣級綜治中心全覆蓋,累計參與化解矛盾糾紛173件219次,成為護航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力量。
快調快結“一站式”合力破僵局
“檢察官同志,高鐵建設要征用我家自留山,可鄰居老理說地界不對,補償款該歸他!”今年4月,蕉嶺縣人民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內,文福鎮村民清叔攥著一本泛黃卷邊的林權證顫抖地說。
梅州檢察機關依托綜治中心“多元調解”平臺,打通“一站式”服務通道,以高效響應解群眾燃眉之急,讓公平正義不遲到、不缺席。
承辦檢察官接過這本1983年核發的林權證,一眼便發現癥結——“四址”欄僅標注“東至某山、西至某嶺”,無具體坐標、無明顯標志物。高鐵征地公告的張貼,讓這本“模糊林權證”成了祖輩相鄰而居兩家人的矛盾導火索。
“你看山上那土坑,是我爸當年挖的地界!”“那片毛竹是我爺爺種的,不是我的地能讓他種幾十年?”此前鎮政府組織的三次調解中,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補償款發放擱置,高鐵項目前期推進也受到影響。
“高鐵項目關乎民生發展,不能等;鄰里情誼延續幾代,不能斷。”承辦檢察官當即聯系鎮綜治中心,次日清晨便聯合綜治干部、村民代表趕赴現場調解。
眼看雙方剛到林地就爭執再起,檢察官迅速采取“背靠背”溝通:對清叔,擺事實講法律,點明“劃界村干部已過世無旁證,打官司證據不足”;對老理,從情理入手,勸導“打官司耗時耗力,贏了官司丟了情分,得不償失”。
近3小時不間斷疏導后,兩人情緒漸平。針對雙方在補償款分成上的分歧,檢察官拿出征地紅線圖與無人機航拍的林地現狀,結合實際種植面積提出“四六分”的方案,又勸道:“都是鄉里鄉親,少爭點補償,多留份情誼,以后互相幫襯比啥都強。”
最終,兩人握手達成一致,這場僵持半年的糾紛,在“檢察+綜治”合力下,當天便成功化解。
實招實策刑事和解化積怨
對矛盾引發的“民轉刑”案件,梅州檢察機關不滿足于“案結”,更追求“事了人和”。梅縣區人民檢察院探索的“一三四”刑事和解模式,以實打實的舉措化解積怨,讓劍拔弩張的鄰里重歸和睦。
“他憑啥不經我同意就鑿墻排水?臟水全灌進我家院子!”2024年9月,梅縣區檢察院承辦檢察官初見因鄰里排水問題引發故意傷害案的糾紛雙方時,王某甲依舊怒氣難平。而住在高地的王某乙辯解:“我家積水排不出,只能鑿洞排向地勢低處,也是沒辦法!”
矛盾始于2022年6月雨季:王某乙家因房屋地基四周高中間低積水嚴重,未與王某甲溝通便在屋前圍墻底部鑿洞排水。此后每逢大雨,污水裹挾落葉灌入王某甲家,致下水道頻繁堵塞,兩家從偶爾口角演變為“見面就吵”。
2024年7月9日,王某甲回家時遇王某乙后欲與其理論,遭對方閉門回避。怒火中燒的他踹門而入,雙方扭打致均受輕微傷。
同年9月12日,案件移送梅縣區檢察院審查起訴。檢察官發現兩人均不愿事態擴大,和解有空間,隨即啟動“一三四”刑事和解模式:先錨定和解意愿核心,再經“上門走訪摸實情、內部審核嚴把關、聯合綜治促調解”三步走推進,最后以回訪考察、公開聽證等四項措施防止矛盾反彈。
“排水問題不根治,和解就是‘表面文章’!”10月,辦案團隊進村核查后決定,以“解決排水問題”為調解關鍵。
調解當天,檢察官和村干部先聊兩人兒時往事,緩和氣氛后提出調解方案,最終,雙方同意通過鋪設新管道的方式解決排水問題,王某甲賠償王某乙的經濟損失。
今年3月,檢察官回訪看到,新管道已鋪設完成,王某甲也將損壞的大門維修好并取得對方諒解。4月,該院對王某甲作出不起訴決定。據統計,梅縣區檢察院“一三四”模式推行以來,辦理64宗刑事和解案件且無一反悔,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宣法宣情“圍屋聽證”筑法基
今年4月21日,大埔縣青溪鎮某村委會院內,一場“圍屋聽證”熱鬧舉行——這是縣檢察院為一起妯娌故意傷害案舉辦的特殊聽證會,除檢察官、聽證員、偵查人員外,村民代表與當事人親屬也受邀參與,讓司法過程更接地氣、更聚人心。
基層矛盾升級,常源于“不懂法、認死理”。大埔縣人民檢察院將釋法說理融入案件辦理全過程,把聽證會場搬進鄉村院落,用“家常話”講清“法理情”,讓法治理念與客家鄉情相融,扎根民心。
“要不是為了老宅分割,我不會跟嫂子動手……”聽證會上,犯罪嫌疑人李某紅低頭哽咽。去年底因老宅分割爭執,扭打中她失手致嫂子張某蘭輕傷一級。
案件移送后,檢察官發現兩人無深仇大恨有和解可能,遂一邊釋法“財產分割要守法律、講情理”,一邊請雙方丈夫與村干部協助勸導。最終,李某紅賠償醫療費,張某蘭出具諒解書。
為讓更多村民領悟“家和萬事興”,檢察院將聽證會場設在犯罪嫌疑人家門口。會上,檢察官結合客家“敦親睦鄰”傳統,用方言普法,偵查人員補充案情后,聽證員詢問悔意。最終,聽證員一致贊同檢察機關的擬不起訴意見。
“這場聽證會既解了她們的矛盾,也給我們上了一堂法治課!”村民代表張大爺感慨。承辦檢察官表示,大埔縣檢察院還定期“進村普法”,用身邊案例宣講法律,將矛盾化解在萌芽。
從“快調快結”破林權證糾紛,到刑事和解化排水積怨,再到“圍屋聽證”解妯娌矛盾,梅州檢察機關以“檢察融入綜治中心”為抓手,用“快、實、宣”三維路徑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每一次矛盾化解、每一段關系修復,都是“檢察藍”守護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