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走進湖北省利川市柏楊壩鎮齊心村,村委會大樓一角的“鄉村振興法務學院”牌匾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就是在這棟看似平常的鄉村建筑里,湖北省首家“鄉村振興法務學院”正悄然改變著當地的鄉村治理生態。

這塊牌匾的背后,源于一場持續多年的校地聯動實踐。2021年7月,武漢警官職業學院開始在齊心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幫扶過程中,學院很快意識到,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資金和產業支持,更需要堅實的法治保障。恰逢利川市正在積極推動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雙方一拍即合,創新構建“校地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社會共治”機制,不斷為當地注入法治力量。
駐村工作隊帶來的法治力量成效,在齊心村5組的集體資金糾紛中得到生動體現。
該小組的集體資金明細多年未公開,村民多次反映并聯合署名要求清查,但因歷史遺留問題,資金來源難以核對,組長也不愿配合。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組織村內“法律明白人”成立理事會,走訪全村:一邊普及《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辦法》等法規,一邊收集證據、核對賬目。
“我們先后召開三次調解會,既講法律也談鄉情。”理事會負責人回憶。在普法教育過程中,村民們對法律的了解不斷加深,也更懂得如何維護自身權益。最終,組長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主動公開賬目,并將剩余的近兩萬元上交村集體,用于修建5組機耕路。村民如愿拿回合法權益,這場歷時數月的調解,以一面鮮紅的錦旗畫上圓滿句號。

理事會負責人表示:“以前村里矛盾糾紛很多,理事會成立第一年就處理了四十幾起。通過普法學習,大家的法律意識提高了,現在村里扯皮拉筋的事少了很多,變化非常明顯。”
武漢警官職業學院駐齊心村第一書記王程伍表示:“我們不僅要做好駐村幫扶工作,更要為利川的長治久安擔起政法院校的社會責任。經過校地聯動、實踐探索,我們形成了‘人才培養+法治教育+法律服務+治理創新’四位一體模式,努力打造鄉村治理法治化的實踐標桿。”
2024年10月15日,武漢警官職業學院、利川市司法局、柏楊壩鎮政府三方簽訂共建協議,全省首家“鄉村振興法務學院”正式揭牌,為利川的“法律明白人”培養提供了“師資+陣地+資金”的全鏈條支撐。同時,學院組建的“法務學院夜話”專班深入村居開展法治宣傳,通過多種形式將法律知識送到群眾身邊。這些扎根鄉土的法治力量,活躍在基層治理一線,成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法治生力軍。
法治力量的浸潤不僅化解了村民矛盾,更在產業發展的沃土上扎下深根。在雷家坪村,村支書譚航是第一批“法律明白人”,他辦公桌上20多本密密麻麻的法律筆記,見證著他的蛻變。
2022年,全村年糾紛量達300余起。面對這種情況,他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將《調解十法》轉化為“鄉音土話”,在村里大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提升村民法律素質的同時,當地法治化營商環境也不斷優化。
“通過普法讓村民理解企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從源頭上減少矛盾。”譚航指著園區介紹,2024年全村僅發生矛盾糾紛12起,較2022年呈斷崖式下降;53家企業因良好的法治環境安心發展,產值已突破4億元。

“法務學院是虛實結合的平臺,沒有固定校舍卻扎根每片村寨。”柏楊壩司法所所長雷紅兵道出關鍵,“用學院的人才資源,盤活我們的司法所、調委會等實體陣地,才能讓法治力量持續發力。”
校地融合的深度,在2025年5月13日再度升華——“雷紅兵技能名師工作室”在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正式掛牌。這位扎根基層38年的老司法所長,帶著他的“四得五心工作法”和“調解十法”走進高校課堂。與此同時,學院專家定期下沉利川,開展骨干培訓、專題研討,形成“師資赴基層培養人才,骨干赴高校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
如今在利川,4280名持證佩徽的“法律明白人”活躍在基層。2025年以來,利川市“法律明白人”參與調解案件并成功調解兩千八百余件,涉案金額2.95億元,調解成功率達97.5%,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這支“行走的法治力量”正在武陵山區譜寫著法治賦能鄉村振興的動人樂章,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牢更堅實的法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