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樓上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從民警接處警到綜治中心處置完成并歸檔,需要多久?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給出的答案:兩天。
8月11日,邾城街道學府佳園小區樓上樓下住戶因漏水問題發生糾紛。一時僵持不下,樓下居民報警。民警接處警后,經反復溝通,仍收效甚微。
次日16時42分,新洲區公安分局警務指揮中心依托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平臺,將這起非警務矛盾糾紛報送至區綜治中心,請求協同處置。
新洲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吳紅林隨即將這起糾紛派遣至邾城街道綜治中心,街道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張敏再將糾紛派遣至學府社區綜治工作站。
8月13日,在社區組織調解下,樓上住戶同意找第三方機構對房屋管道進行全面檢修。
當日15時36分,社區綜治工作站將處置完成情況通過平臺上報至街道綜治中心,最終由區綜治中心歸檔。
這起漏水糾紛的高效化解,是新洲區運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展示。

風險隱患發現難、糾紛分流化解難等問題,長期困擾基層社會治理,也是新洲區委政法委致力研究解決的問題。
“只有深化政法智能化建設,才能切實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新洲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新洲區著手研發依托湖北省綜治網格化平臺以及武漢市政法云大數據平臺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平臺,為基層綜治工作賦能增效。
據悉,該平臺打通區、街道、村(社區)及區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暢通橫向、縱向、雙向業務流,做到矛盾糾紛信息準確錄入、統一編碼、一事一碼、全程可溯。
平臺自2024年8月運行以來,新洲區三級綜治中心(含綜治工作站)共分流轉辦矛盾糾紛近6000件,切實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質效。

邾城街道綜治中心負責人袁志勇對此有切身體會。邾城街道轄區某醫院發生一起醫療糾紛,醫患雙方經多次協商,始終未能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影響了其他病人正常就診。
這起醫療糾紛經警情系統推送至新洲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平臺,平臺隨即向相關單位發出預警。邾城街道綜治中心、徐古街道綜治中心及區衛健局相關科室迅速響應,協同聯動組成工作專班。
“通過平臺我們迅速了解事件經過,研判矛盾風險,制定調解方案。”負責調解此案的袁志勇說。
8月11日,歷經四輪調解,醫患雙方最終就補償問題達成一致并簽訂調解協議,實現案結事了。
依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平臺,新洲區各級綜治中心對各類矛盾糾紛初步實現快速響應、高效化解。
據了解,新洲區現已建立“1+2+N”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協調會議制度,即以區綜治中心為主導,區司法局和區信訪局參與,聯合突出矛盾糾紛涉及的區直單位和街道,共同推進矛盾糾紛化解。
今年以來,新洲區信訪工作呈現辦理高效、總量下降、保障有力的良好態勢,信訪總量同比下降50.91%,申訴求決類信訪事項一次性化解率達95%以上。
推進矛盾糾紛高效流轉化解的同時,新洲區依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平臺做實風險研判預防。
平臺在匯聚智慧信訪平臺訪情、110接處警平臺警情、“12345”平臺民情信息的基礎上,加強同武漢市域社會治理大數據監測平臺的數據分析、碰撞對比,精準識別高風險事(人),向區委報送平安穩定形勢分析報告,為區、街鎮兩級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平臺還匯聚實有人口、戶籍人口、居住人口等多維度人口信息,在壓實主管部門責任的同時,對刑滿釋放、社區矯正等特殊人群,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以及報過警、求過助的人員,實現網格化精準管理,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