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勇立開放潮頭。作為東部沿海開放大省,浙江始終處在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
“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是“十四五”規劃明確的戰略指引。這一部署著力于深化制度型開放,拓展互利共贏合作空間,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
在此進程中,法治的引領、規范與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支撐。
“法治同開放相伴而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十四五”期間,浙江法院圍繞國家戰略要求,立足省情、胸懷全局,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高質量涉外司法審判服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書寫了一份以法治軟實力提升開放競爭力的“浙江答卷”。
“平等保護”贏得信賴
在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涉港金融借款擔保合同糾紛中,案件同時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美國紐約州等多法域的法律適用問題。法院依申請委托專門機構精準查明域外法律,成功厘清了多重法律關系,最終平等保護了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這起典型案例背后,折射出涉外民商事審判中一個普遍的難題:如何準確查明和適用域外法律?
過去,查明某個外國法律平均需要70多天,渠道少、周期長、成本高。隨著跨境交易日益頻繁,涉及國際條約、國際慣例和外國法適用的案件不斷增多,法律適用難度顯著提升。“洋生意”好做、“洋官司”難打成為企業出海的現實寫照。
緊扣“十四五”關于“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要求,浙江法院將破解“域外法查明難”作為突破口。2023年11月,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指導下推出“域外法查明線上委托”應用,將平均用時壓縮至35天,并在2024年升級為集差異化查詢、風險預警、政策研究等功能為一體的“域外高發法律風險查詢提示集成”平臺,惠及10萬余家企業。
專業化審判平臺的建設同步穩步推進。2023年3月,杭州、寧波國際商事法庭相繼揭牌成立,分別管轄六類涉外案件,為中外當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司法服務;全省具有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轄權的基層法院從37家增至89家,全面提升司法服務覆蓋面和便利度。
對外國法院判決和外國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是衡量一國司法開放度的重要標尺。浙江法院嚴格遵循《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及相關國內法,平等保護各方權益,善意履行國際義務。
一起新加坡法院民事判決申請承認和執行案件中,盡管中新兩國未締結相關民商事司法協助條約,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互惠原則審查后予以承認,為國際司法協作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樣本。該案例入選第四批涉“一帶一路”建設典型案例。
美國某集團在一起合同糾紛中申請承認和執行美國仲裁裁決,杭州國際商事法庭審查后依法裁定支持,當事人由衷表示:“中國法院的司法態度提升了我們在中國投資的信心。”
這些扎實的司法實踐,是人民法院踐行“如我在訴”意識、展示中國司法公正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馬六甲海峽發生一起船舶碰撞,雙方主張的損失超過1億元,涉及美元、歐元等6個結算幣種,5個國家都有管轄權。然而,雙方當事人共同選擇由寧波海事法院審理,并當庭表示:“既然選擇寧波海事法院管轄,當然要適用中國法律。”案件審結后,被告主動履行了3400余萬元賠償款。
這樣的信任,正在匯聚成流,為浙江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增添了堅實的法治底色。“十四五”期間,浙江法院審結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海事案件2.9萬余件,司法協助案件4000余件,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當事人主動選擇來浙訴訟。
“東方經驗”定分止爭
在浙江義烏,一位烏茲別克斯坦客商與當地企業因貨物買賣合同產生分歧。這場可能曠日持久的跨國糾紛,在短短一個月內便畫上圓滿句號。

精通俄語和中亞文化的吉爾吉斯斯坦籍調解員米卡,在雙方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國際貿易不僅是商品的交易,更是文化的交流。”米卡深有感觸地說。
作為義烏“一帶一路”調解委員會的資深調解員,她耐心傾聽雙方訴求,用流利的俄語向烏方客商解釋中國法律,同時幫助義烏企業理解中亞市場的商業習慣。經過多輪溝通協調,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法院當場予以司法確認。
這一高效解紛的背后,是義烏市人民法院和市司法局共同構建的中國義烏世界小商品之都“一帶一路”訴調對接機制。該機制專門邀請在義烏經商、信譽良好的外籍人士擔任調解員,重點化解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商事糾紛,著力營造開放包容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隨著“十四五”規劃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部署深入實施,這個特色調解平臺已成為義烏國際商貿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截至今年9月,成功調解涉外商事糾紛1320件,涉案金額1.65億余元。
基于義烏等地在基層調解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浙江將行之有效的做法轉化為全省統一的制度規范。2023年7月,浙江高院與省貿促會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涉外商事糾紛訴調對接工作機制的意見》,明確引入外籍調解員、探索建立中立評估機制、推進市場化解紛等創新舉措,推動建立全省統一的涉外糾紛多元化解體系。如今,全省11個地市已實現涉外訴調對接機制全覆蓋。
與此同時,仲裁這條國際通行的糾紛解決“黃金通道”在浙江愈發暢通。
隨著浙江外貿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型商事活動的不斷涌現,仲裁以其自愿靈活、專家裁判、一裁終局等優勢,正成為越來越多涉外當事人的選擇。
2024年,浙江高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發布《浙江法院商事仲裁司法審查工作報告(2018—2023)》。據浙江高院民四庭庭長徐向紅介紹,這份報告系統梳理浙江法院近6年來仲裁司法審查工作的實踐,在案件的主體資格、案件管轄、程序規范、審查依據、事由適用等方面歸納總結出70條裁判思路,為推動“仲裁友好型”司法環境建設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浙江,糾紛解決正從“解決得了”向“解決得好”“解決得早”轉變。多元、便捷、高效,成為浙江涉外司法最亮眼的名片——
浙江法院建設運行“一站式”涉外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平臺,中外當事人可自主選擇調解、仲裁、訴訟解紛,定分止爭更高效。
僑鄉青田推出的“僑紛一件事”應用,成為海外華僑的“掌上解紛超市”。一位在意大利的華僑申請人剛提交申請,不到5分鐘就在線拿到了保全保險保函。“太快了!”他在越洋電話中連連稱贊。這個數字化平臺今年已受理483件涉僑糾紛,可調撤率達77.61%。
寧波海事法院推動設立了全國首個涉外海事糾紛多元化解中心,92名來自港口物流、金融保險等領域的專家在此提供專業服務,解鎖“海上楓橋經驗”新場景。
這些創新機制共同構筑起一張覆蓋廣泛、響應迅速的涉外解紛網絡,讓“東方經驗”在之江大地煥發新的生機。
“浙江智慧”破圈出海
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世界知識產權大會、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最高法院院長會……近年來,浙江法院頻頻亮相國際司法舞臺,持續拓展國際“朋友圈”。
在這些對話平臺上,浙江法院不僅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優越性,更為全球社會治理體系改革提供務實可行的“浙江方案”。
2024年,世界知識產權大會的與會代表在杭州全程旁聽一起“AI數字人”專利糾紛案庭審。國際保護知識產權協會會長奧山尚一在庭后表示:“杭州法院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司法實踐,特別是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全球熱點話題的裁判思路,對全球同類案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樣的國際認可,彰顯了中國司法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提升。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法治已成為國際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石。2023年9月5日,《聯合國船舶司法出售國際效力公約》(又稱《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約》)在京簽署,浙江法院選派資深法官參與起草和簽約。這是首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海事公約,成功填補了現行國際公約關于船舶司法出售國際效力問題的立法空白。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網站案例庫中,浙江法院入選10件典型案例,涉及國際條約適用、仲裁司法審查等多個專業領域。
在浙江高院的統籌推進下,全省法院的涉外司法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寧波海事法院通過推進涉港航企業糾紛處置便利化,助力寧波舟山港在國際航運中心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七位;杭州互聯網法院打造的跨境數字貿易司法解紛平臺,入選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跨境電商實踐案例集;義烏法院在“義新歐”國際班列始發站設立的自貿區司法服務站,積極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法治保障……
踏浪而行,通達四海。回望“十四五”,法治服務浙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作用充分彰顯。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浙江法院將以更加開放、公正、包容、自信的姿態,持續實施涉外審判精品戰略,全過程依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著力打造國際商事海事糾紛解決優先地,服務保障高能級開放強省建設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