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內蒙古阿爾山市,一幅邊疆安寧、百姓安居的和諧畫卷徐徐展開。近年來,阿爾山市公安局阿爾山邊境管理大隊在阿爾山市委、政府和上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以“平安邊境”創建為抓手,積極推動打造領導有力、防控嚴密、治理有序、服務精準的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新格局,助力阿爾山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力筑牢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

強化領導聚合力,構建協同治理新格局
創建平安邊境,首要就是強化組織領導、凝聚各方力量。大隊積極將平安邊境創建深度融入地方治理全局,協調推動市委政法委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聯合相關部門將創建工作分解細化為5類18項具體內容,明確各方職責任務,讓每一項工作目標明確、措施有力。同時,設置專門場所推動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合署辦公,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展聯合研判,實現成員單位間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逐漸織密一張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立體化治理網絡,為平安邊境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三防融合筑防線,打造立體防控新模式
阿爾山邊境線長98公里,山高林密、地形復雜,傳統的邊境管控方式方法已無法滿足工作需要。對此,大隊緊扣上級“46654”邊境管控體系總體布局,創新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的立體化防控模式,讓邊境管控既有“人力”的溫度,又有“科技”的精度。在“人防”方面,充分發揮護邊員、義警等群防力量前沿戍邊作用,聯合解放軍定期開展邊境巡邏檢查、排查清除隱患,在2個邊境檢查站常態化運行軍警聯勤,嚴查過往車輛、人員、物品,筑牢邊境前沿安全防線;“物防”建設上,持續加強資金投入和項目爭取,因地制宜完善基礎設施,在重點路段布設防撞隔離欄、物理隔離網,發揮好邊防執勤點、邊境警務室前沿陣地作用,為邊境安全筑起堅實的物理屏障;“技防”則為管控注入科技動能,運用高清監控、智能預警系統、無人機巡航等技術手段,實現對邊境重點區域的24小時動態監測,大幅提升管控效率與精準度,讓邊境安全防線更智能、更牢固。年初至今,開展聯合清邊踏查30余次,視頻巡查1400余次,檢查過往車輛78.45萬余輛次、人員112.17萬余人次,實現邊境管段“零失守”,讓安全防線越筑越牢。

嚴抓治理強根基,筑牢邊疆穩定新護盾
平安的核心是“穩定”,而穩定離不開嚴格的管控與精準的治理。大隊始終堅持“以打促防、打防結合”的思路,統籌推進嚴打犯罪、治安整治、基層治理各項工作,全方位提升轄區管控效能,努力構建堅實的安全護盾。在打擊犯罪上,統籌開展“夏季行動”“冬季行動”“颶風”“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專項行動,聚焦突出違法犯罪重拳出擊,保持對違法犯罪的高壓震懾態勢;在巡邏防控上,根據不同時段治安特點科學劃分執勤網格,以“警力常在、警燈常閃、警車常巡”為指引,采取動態巡邏與靜態查處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提升街面見警率、管事率,織密治安安全防護網;在基層治理上,積極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城鄉社區警務工作為抓手,整合社區干部、網格員、人民調解員等社會資源,開展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與多形式政策法規宣傳,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努力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工作目標。近兩年累計接處警5600余起,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500余起,伊爾施邊境派出所獲評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阿爾山市連續4年無命案、惡性案件發生。
多元共治惠民生,激發邊疆治理新活力
無論是夏日炎炎還是冰天雪地,在阿爾山這座邊陲小城,一群身著醒目紅色馬甲的身影隨處可見,他們就是“雪城義警”。這支隊伍是大隊立足轄區治安特點和旅游城市發展定位,整合“警的”“紅袖標”“黃馬甲”等多個群防力量組建的具有公益性、專業性、行業性、權威性的平安類社會組織。“雪城義警”組建以來,在大隊和邊境派出所的指導下,廣泛參與邊境踏查、轄區巡邏、矛盾化解、救助幫扶、法律宣傳、疫情防控等工作,積極為大型活動、會議提供志愿服務,為地區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累計協助開展各類巡防、檢查3100余次,及時消除邊境管控安全隱患100余處,協助查獲案件120余起,化解矛盾糾紛900余起,先后獲評全區“十大法治事件”、全區“優秀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等20余個自治區、盟、市各級表彰榮譽。“雪城義警”不僅是義務輔助隊伍,更是警民共建共治共享的鮮活樣本。他們用腳步丈量平安,用溫情化解矛盾,用行動詮釋責任,為阿爾山的平安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義警力量”。
如今的阿爾山,邊境線安穩有序,景區里游客歡聲笑語,居民家中暖意融融。阿爾山邊境管理大隊正以更堅定的步伐持續繪就“平安邊境”新圖景,讓祖國北疆的安全穩定屏障更加堅固,群眾的獲得感愈發強烈,幸福感愈發充盈,安全感愈發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