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大峽谷的“守山人”—對話“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申飛飛
申飛飛,現任山西省壺關縣公安局大峽谷派出所所長。2008年參加公安工作以來,他始終扎根太行山區,先后在鵝屋派出所、大峽谷派出所工作。17年間,申飛飛走遍轄區18個行政村、172個自然村,累計辦理戶籍業務2萬余次,上門送證200余次,調解矛盾糾紛500余起,牽頭創新建立“四包五調”及“四新防范、四老調處”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以扎實工作贏得轄區群眾認可,先后榮獲“全國特級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稱號,榮立個人三等功三次。
秋意漸濃,太行山大峽谷層林盡染,八泉峽景區游客絡繹不絕。10月10日10時許,山西省壺關縣公安局大峽谷派出所院內,幾名民警輔警正忙著整理救援裝備;剛結束晨間巡邏的申飛飛,額角帶著薄汗,警服上的黨員徽章在陽光下格外醒目。“上午9點到10點是游客集中排隊進景區的時段,極易引發矛盾糾紛、打架斗毆等問題。”申飛飛快步走進辦公室。話音未落,手機鈴聲響起,他接起電話,語氣干脆:“好,我馬上到!”這是轄區群眾最熟悉的聲音。申飛飛的辦公室里,墻上最顯眼處掛著一幅轄區地圖,上面用紅筆圈滿密密麻麻的圓點。“每個圓點代表一個自然村或景點,同時標注著需要重點關注的老人、兒童住址,以及易發生險情的路段。”申飛飛指尖劃過地圖上的標記,眼神漸遠:“在山上待了17年,這里的每一道山梁我都熟。”
扎根:十七年堅守太行山“我的微信名‘守山人’這么多年一直沒改守山守的是一方平安,更是老百姓的信任”
記者:剛才在八泉峽景區,聽到您給游客指路時嗓子已經有些沙啞,這是您的工作常態嗎?
申飛飛:早就習慣了。大峽谷鎮有長治市唯一的5A級景區八泉峽,還有紅豆峽、青龍峽等4A級景區,每年接待國內游客約300萬人次、外籍游客30萬人次,節假日峰值時單日游客量就達數萬。所里人手緊張,我們既要維護景區秩序、服務轄區百姓,還要處理游客求助,一天接50多個電話是常事,經常忙得顧不上喝水,嗓子自然容易沙啞。我的微信名“守山人”這么多年一直沒改,守山守的是一方平安,更是老百姓的信任。

申飛飛在太行之巔。
記者:您2008年畢業后就被分配到鵝屋派出所,成為“守山人”。剛參加工作時,您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
申飛飛:剛開始確實覺得很艱苦。記得報到那天,我坐了4個多小時公共汽車,走的全是盤山亂石路,一路顛簸。當時的派出所就設在鄉政府院子里,沒有專門辦公場所,我和所長同住一間又暗又潮的宿舍,取暖全靠一個小煤爐,晚上睡覺都能聽到老鼠跑的聲音。那年臘月二十三,我們宿舍還發生了煤氣中毒事故。后來,4位戰友相繼調離,所里就剩我和所長兩個人。那會兒心里特別復雜——警校畢業時總想著辦大案要案,沒想到日常面對的全是辦戶口、調糾紛這些雞毛蒜皮的事。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像鞭子一樣抽在心上,我確實動過調走的念頭。
記者:那是什么讓您最終留了下來,而且一干就是17年?
申飛飛:是一位背著紅薯的大叔。大概是2009年冬天,鵝屋鄉黃崖底村一位大叔來辦戶口——他長期在外,沒有戶口就辦不了低保。進門后,他放下一塑料袋紅薯,說感謝我之前幫他哥辦了戶口,也希望我能幫他辦。后來我才知道,他天不亮就出門,背著紅薯走了6個小時山路。而且我了解到,不少村民來派出所辦事,都是天剛亮就步行出發,到所里時基本已是中午。那袋紅薯凍得硬邦邦的,卻讓我心里又燙又慌。我當時就想:我做的實在太少了。他們來不了,咱就主動上門!
記者:從那以后您就開始上門服務了?當時條件那么艱苦,交通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申飛飛:對。那會兒鵝屋鄉很多老年人因為交通不便,沒辦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這直接影響了新農合、新農保的辦理。于是我就騎著所里的摩托車,有時租村民的摩托車,實在沒路就步行去村里——帶上相機、背景板,上門為村民拍照采集信息、辦理戶口,把戶籍室搬到了鄉親們的炕頭。僅在鵝屋村,我就親手為100多位留守老人辦理了二代居民身份證。轄區最遠的自然村,來回要走8個小時,我也都走遍了。

申飛飛走訪幫扶轄區群眾。
記者:這么多上門服務經歷中,有沒有印象特別深的?
申飛飛:印象深的太多了,但趙某香那個姑娘的事我記得很深。2012年夏天,她父親來求助,說孩子要中考了,沒戶口就報不了名,想辦戶口卻找不到充足材料。我當時特別著急——中考不等人啊!于是我跑遍了縣公安局戶政科、村委會、學校,最后協調到免費的DNA親子鑒定,終于在中考前為趙某香補錄了戶口。那天,我騎摩托車冒雨趕了30公里山路,把戶口簿送到她家時,孩子哭著給我鞠了一躬。后來孩子考上了師范學校,現在成了一名老師。

申飛飛走訪轄區群眾。
使命:砥礪初心再奮進“黨員徽章不是裝飾品,而是危難時刻的‘定心丸’”
記者:2022年您獲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當時心情是怎樣的?
申飛飛:我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完全沒想到能獲得這么高的榮譽。從北京回來那天,鄉親們早就等在派出所門口,手里拿著紅花、雞蛋,一下子把我圍在中間,那種熱鬧和溫暖,我到現在都忘不了。
記者:聽說鄉親們還專門給您辦了個特別的頒獎儀式?
申飛飛:是啊。他們非要把獎章拿出來,輪流給我戴了一遍,還說:“這個獎章雖然是國家給的,但我們也想給你戴一下。國家滿意,我們老百姓更滿意!”這句話比任何榮譽都讓我感動。其實我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只是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

申飛飛獲得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后,轄區群眾給申飛飛辦了個特別的頒獎儀式。
記者:前不久您受邀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觀禮活動,現場感受如何?
申飛飛:接到觀禮通知時,我既緊張又興奮——這不僅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認可,更是對偏遠山區民警的肯定,這份榮耀我會記一輩子。在觀禮現場,我真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復興,那種震撼根本無法用語言形容,現場每一位中國人都特別激動。看著整齊的方陣走過天安門,我突然想到:雖然沒有硝煙戰爭,但守護一方安寧的“戰場”就在我們身邊。太行山區的鄉親們能安安穩穩過日子,游客能開開心心游玩,這就是我們民警的“戰場”——必須靠奮斗堅守初心,用實干完成使命,讓太行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2025年9月3日,申飛飛在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觀禮活動。
記者:這些年的工作中,有沒有特別觸動您的經歷?
申飛飛:現在鵝屋警務室(原鵝屋派出所)的墻上還貼著一封感謝信,是河南退休教師裴宗昌寫的。2021年7月11日中午,黃崖底村突發特大暴雨,引發多處山洪,20多名河南游客被困。接到報警后,我趕緊和同事趕赴現場。山高坡陡、水流湍急,車輛在洪水中不時被沖向路邊,人下車后根本站不穩。為了盡快救出被困人員,我們扶著欄桿、繞著小路,手拉手在齊腰深的洪水中艱難跋涉。找到60多歲的裴宗昌時,他說:“看見你們胸前的黨徽,我心里就踏實了。”那一刻我明白:黨員徽章不是裝飾品,而是危難時刻的“定心丸”。那天我們把游客一個個護送到山頂安全地帶,回到所里時天已經亮了——渾身都是泥垢,腳也磨破了,但心里特別踏實。我當時就想:作為共產黨員、人民警察,群眾有需要時,我們憑啥不上?
新程:創新實踐旅游警務“小事辦不好就會出大事這是我在基層工作中總結的經驗”
記者:2023年年底您調到大峽谷派出所任所長,從山區警務轉向旅游警務,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申飛飛:最大的挑戰是警情種類的明顯變化。鵝屋是“熟人社會”,家家戶戶我都熟悉,矛盾糾紛類型單一,解決起來相對容易;大峽谷是“流動社會”,景區多、游客多,每天要面對幾萬名陌生游客,糾紛類型也變了——民宿收費爭議、施工占地糾紛以及野外救援等成了高頻問題。壺關縣總共有400余家酒店民宿,大峽谷就占了300多家。每到旅游旺季,派出所全員上崗,日均接警量約30起,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4小時。因為人手不足,我牽頭成立了“太行創安協會”,把旅店老板、商鋪業主這些力量組織起來,組建了100多人的“太行義警”隊伍,壯大治安防控力量。我們還開展崗前培訓,教他們調解技巧、急救知識,給每個人配備紅袖章和對講機。現在效果很明顯:義警在景區巡邏時發現糾紛,當場就能調解,去年一年就成功調解180余起,相當于幫我們分擔了一半的工作量。有次深夜,12名游客在青龍峽迷路,義警先到現場安撫游客情緒,我們趕到后一起開展救援,很快就把人安全救了出來。

申飛飛和同事們攜帶救援裝備前往救援現場。
記者:除了“太行義警”,您還總結出了哪些治理經驗?
申飛飛:我還結合轄區特點,發揮“治保會”作用,推出“鄉村+旅游”“特行+特色”治理模式,把鄉村治理和旅游安全緊密結合。比如,我們和村委會合作,在每個自然村設立治安聯絡員,確保游客遇到問題能第一時間找到人。我們推動鎮政府對民宿、酒店等“特種行業場所”試行星級評定制度——治安好、服務優的掛五星,不達標的限期整改。去年我們還在八泉峽景區設立旅游警務站,提供戶政業務辦理、糾紛調解、應急救助“一站式”服務,游客丟了身份證當場能開證明,特別方便。小事辦不好就會出大事,這是我在基層工作中總結的經驗。前不久,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改造工程大峽谷段施工遇阻,當地村民受個別人員煽動,以“存在安全隱患”為由阻攔施工,縣里多次溝通都沒結果。我們派出所主動對接鎮政府,通過入戶走訪充分了解群眾訴求,掌握施工期間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最終同意“先掛網保護再施工”,同時協調相關部門為群眾增修道路連接線,幫山莊農戶發展民宿產業。對走訪中發現的困難戶,我們也及時提供幫扶。群眾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后,不少人說:“派出所是真為咱百姓著想,你們是人民的好警察、好干部。”

申飛飛給“太行義警”隊員傳授調解知識。
記者:您未來有什么打算?還會繼續做“守山人”嗎?
申飛飛:我生在太行、長在太行,這輩子就跟這山“杠”上了。下一步,我會繼續把旅游警務做細做實,計劃在景區再建幾個智慧警務站,用科技手段守護景區平安。只要群眾需要,我永遠是那個說“好,我馬上到”的申飛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