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錦旗,一份認可。
近日,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法院駐大通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訴訟服務團隊收獲了一份“金燦燦”的謝意——一面由當事人送來的印有“公正如磐穩立司法潮頭無私似鏡照亮法治征途”字樣的錦旗。這是法官與調解員合力解紛的暖心回饋,更是大通縣人民法院探索“法院+綜治中心”基層治理新模式、踐行司法為民的生動注腳。

近年來,大通縣人民法院主動融入基層治理大局,以縣綜治中心實質化運行為契機,將訴訟服務“窗口”前移至基層治理一線。通過協同聯動,從“被動辦案”轉向“主動預防”,在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多元化解中持續發力,讓司法溫度直達群眾心底,用實際行動為法治征途注入民生暖意。
雙向賦能 凝聚基層治理向心力
法與情的融合,讓每一名走進大通縣綜治中心的群眾都能感受到“一站式”解紛的高效與溫情。
“在基層治理中,‘法院+綜治中心’協同機制已成為化解矛盾糾紛、防范風險的‘搭檔’。”大通縣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黨韓林說,“如今,‘群眾之間有矛盾糾紛,我們先上門’已成為大通縣人民法院探索‘雙向奔赴’聯動化解機制的生動實踐。”
今年7月的一起侵權糾紛,更讓這一機制的成效得以體現。
“多虧了你們的調解,這事總算了結了,不用再跑法院了!”7月4日,在大通縣綜治中心,剛拿到賠償款的張某握著法院特邀調解員的手連聲道謝。
原來,張某和魏某因日常瑣事起了爭執,情緒激動發生肢體沖突,致使張某受傷住院。雙方多次協商解決費用問題無果,張某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走進了大通縣綜治中心。法院特邀調解員了解情況后,通過電話和面對面方式多次與魏某溝通,從法、理、情多個角度闡明利害關系,引導其換位思考。同時,也積極安撫張某情緒,在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勸說其適當考慮對方的實際困難。經過反復溝通、多次調解,最終雙方放下成見,達成一致意見,魏某當場一次性向張某支付了醫療費等費用。
基層矛盾糾紛復雜多變、訴求交織疊加成為一大治理難題,如何破解這一困局、讓群眾解紛更省心,成為大通縣人民法院持續探索的重點任務。
為此,大通縣人民法院交出了一份“雙向聯動、柔性解紛”答卷——通過構建“法院+綜治中心”協同機制,將司法力量與基層治理資源深度融合,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提供指導調解、訴調對接及立案、速裁快審等訴訟服務,形成“前端精準摸排+后端專業支撐”的協同化解新格局。
以法律為基、以溫情為橋,大通縣人民法院讓復雜矛盾糾紛在協同聯動中高效化解,既守住了法律底線,也暖了群眾的心。
多元共治 形成聯動解紛新合力
“喂,李師傅嗎?我是社區工作人員,咱們能聊聊嗎?”8月19日,一通電話讓一起陷入僵局的民間借貸糾紛迎來了轉機。
此前,大通縣人民法院特邀調解員多次撥打李某電話遭拒,調解工作一度停滯。憑借過往社區工作經驗,特邀調解員轉變思路,聯系李某所在社區工作人員介入溝通,沒想到社區工作人員的身份消除了李某的抵觸情緒,也讓他放下了戒備。最終,雙方當事人不到半天就達成了和解協議。
這背后,是大通縣人民法院持續完善“總對總”多元解紛體系,加強與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各類解紛力量的對接。
此外,大通縣人民法院長寧人民法庭、城關人民法庭、塔爾灣人民法庭、衙門莊人民法庭均設立了調解室,通過“法官+調解員”聯動化解糾紛工作模式開展綜治中心工作。
實質解紛 增強基層治理戰斗力
“這日子過不下去了,離婚!”
“我要孩子撫養權,你休想……”
7月14日,面對馬某、韓某的離婚訴求,塔爾灣人民法庭法官沒有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先抓住了矛盾糾紛的“根”——這不是單純的感情破裂,而是長期家庭矛盾糾紛積壓的爆發。
連續4次調解、多次溝通后,馬某和韓某最終達成一致協議:和平離婚,孩子由韓某撫養,馬某享有定期探視權,車輛、存款也按雙方意愿分割。事后,馬某和韓某不約而同地向案件承辦法官贈送了錦旗,這正是對法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最好的認可。
黨韓林說:“大通縣人民法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人民法庭構建了以‘黨委領導+一庭兩所+基層組織+代表委員’橫向調解網絡的調解工作模式,使人民法院工作與綜治中心實質化運行相結合,抓前端治未病,持續提升矛盾糾紛實質化解和預防能力。”
一面面錦旗,鐫刻著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認可;一起起調解,凝結著司法為民的溫度。大通縣人民法院以“法院+綜治中心”協同機制為鑰匙,正破解著基層矛盾糾紛“復雜多變、訴求交織”的治理難題。未來,大通縣人民法院的這份“雙向奔赴”,必將以更強勁的協同力、更深厚的為民情,持續破解基層治理難點,讓法治的溫度浸潤每一個角落,為建設更安定、更和諧的基層環境注入源源不斷的司法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