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的今天,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社會治理,成為一道關鍵課題。
對于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個常年擁有約58萬外出務工人員的重要勞務輸出地而言,傳統的“面對面”矛盾糾紛調解模式,因人員異地、時空阻隔而面臨周期長、成本高、效率低的困境,甚至可能錯過最佳化解時機。
面對這一現實挑戰,臨夏州主動求變,積極探索搭建覆蓋全州的遠程調解平臺,成功破解了空間隔閡帶來的治理難題。
問題導向:轉變觀念,回應現實需求
龐大的外出務工群體既是社會建設的貢獻者,也是權益易受侵害、糾紛難以化解的“高風險”群體。空間的距離成為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巨大鴻溝。
為此,臨夏州轉變觀念,將運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調解效率與覆蓋面視為一項緊迫任務,深度應用現代通信技術,整合各方調解資源,建設便捷、高效、普惠的線上調解服務體系,以精準回應人民群眾對多元化、便捷化糾紛解決方式的新期待。
模式創新:打破壁壘,構建解紛新格局
臨夏州的實踐,是對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深入踐行。
州綜治中心牽頭,精準聚焦外出務工人員多的特點,整合司法、人社、住建、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資源,搭建起統一的遠程在線矛盾糾紛調解平臺。
該平臺依托電腦、手機等常見終端,使調解員與身處異地的當事人可以實現實時音視頻溝通、在線證據展示、電子筆錄確認及協議簽署。
這一模式徹底打破了時空壁壘,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務工人員無需奔波返鄉,即可全程參與調解,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目標,形成了線上線下融合互補、高效協同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實踐成效:案例為證,彰顯平臺威力
遠程調解平臺的效能,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臨夏市:“云端追薪”三日結案。2025年3月,某餐飲公司破產拖欠126名員工薪資287萬元。臨夏市綜治中心啟動快速響應,線上調取數據、固定證據,組織“法官+調解員+行業專家”進行5輪視頻協商,僅用72小時便促成并司法確認了分期支付協議,首期114.8萬元款項當日到賬。

積石山縣:跨省糾紛“指尖化解”。居民馬某在青海遭遇房產糾紛。縣中心通過視頻組織“三方會診”,住建部門在線核驗文件,律師解讀合同計算違約金,最終調解員促成“現金+物業費抵扣”方案,10日內完成和解與司法確認。馬某通過手機收到賠款后,專程寄送錦旗致謝。
廣河縣:地界糾紛遠程破局。一起爭執多年的宅基地界址糾紛,通過縣自然資源局無人機航拍生成三維實景圖、線上調閱歷史檔案、律師視頻普法,經過3次聯合視頻調解得以徹底化解。

這些案例證明,遠程調解不僅提升了效率,更精準地保障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降低了他們的維權成本,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制度保障:夯實基礎,確保行穩致遠
為確保遠程調解的可持續性與權威性,臨夏州著力構建常態化運行機制。
完善制度規范,健全線上調解規則、在線歸檔、信息安全等制度。強化隊伍建設,定期對調解員進行線上溝通技巧與法律法規培訓。加強宣傳推廣,提高社會公眾的知曉率和首選率。完善銜接聯動,推動線上調解與司法確認、訴訟程序緊密銜接,增強調解協議的法律執行力。
目前,遠程調解已成為臨夏州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步入了規范化、常態化的運行軌道。
臨夏州以遠程調解平臺為抓手,成功破解了空間隔閡帶來的治理難題,為社會治理現代化寫下了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