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燈火漸次熄滅,當鄉(xiāng)村的小道歸于寂靜,有一群人身著“警察藍”,踏上了守護夜間平安的征程。
學生離家時的焦急尋找、老人走失后的緊急搜救、聾啞老人遇險時的多方聯(lián)動……近期,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公安局各基層派出所緊扣縣局“亥時守護行動”要求,用一次次緊急救助、一聲聲耐心勸導,在黑夜里筑起溫暖的平安防線,在群眾最無助的時刻扛起“警藍”的熱血擔當,在秋夜里寫下最溫暖的“為民”注腳。
跨區(qū)4小時找到離家少年后,民警化身“暖心導師”

“警察同志,我家孩子不見了!他在馬集中學上學,早上出門后就沒回學校,電話也不接……”10月15日上午,臨夏縣公安局馬集派出所的報警電話里,傳來一位家長帶著哭腔的求助。
掛斷電話,民警立刻行動:調(diào)取學校周邊監(jiān)控,聯(lián)系孩子的同學打聽線索,又通過警務協(xié)作平臺篩查軌跡,預判孩子可能已乘坐班車前往蘭州市。
“不能讓孩子在外面多待一秒!”顧不上吃午飯,民警驅(qū)車直奔蘭州。在當?shù)鼐降呐浜舷拢麄兇┧笤谀吧慕窒铮鹨慌挪楹⒆涌赡芡A舻牡攸c,最終在一個公交站臺找到了蜷縮在角落的馬某某。
看到民警時,少年低著頭,眼神里滿是倔強。“是不是在學校受委屈了,還是和家里有誤會?”民警沒有急于批評,而是坐在少年身邊,像朋友一樣聊起天。
得知孩子是因厭學才離家后,民警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不想上學就離家出走了,可你知道爸媽有多著急嗎?他們從早上找到現(xiàn)在,飯都沒吃一口。”民警還拿出手機,讓孩子看家長發(fā)來的求助信息和照片。
看到屏幕上父母焦急的模樣,少年的眼眶紅了,小聲說“我錯了,我想回家。”當天傍晚,民警把馬某某安全送回,還特意和家長、老師溝通,約定一起幫孩子調(diào)整心態(tài)。
看著少年重新走進校園的背影,家長緊緊握著民警的手:“多虧了你們,不然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雨夜搜尋失智老人,警車化身‘暖心護送車’

10月18日21時,淅淅瀝瀝的秋雨打濕了紅臺鄉(xiāng)的路面。臨夏縣公安局紅臺派出所的巡邏車緩緩行駛在鄉(xiāng)間小道上,突然路邊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引起了民警的注意——老人渾身濕透,站在路邊茫然四顧,嘴里含糊地說著什么。
“大爺,您怎么在這里?家在哪里呀?”民警趕緊下車,把老人扶到巡邏車的避雨處,又遞上熱水。可無論怎么詢問,老人都只能含糊地說“要回家”,卻報不出具體地址。
“別著急,我們幫您找家人。”民警拿出移動警務終端,小心地幫老人整理好頭發(fā),對著終端進行人臉識別。幾秒鐘后,老人的信息清晰顯示在屏幕上:家住紅臺鄉(xiāng)某村,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民警立刻聯(lián)系老人的家屬,電話那頭,家屬又驚又喜:“我們正到處找他!下午出門散步后就沒回來,天這么黑還下雨,我們都快急瘋了!”
半小時后,巡邏車停在老人家門口。看到渾身干爽的老人,家屬激動地迎上來,緊緊握住民警的手:“太謝謝你們了!要是老人淋病了,我們真不知如何是好。”
民警還特意叮囑家屬:“以后可以給老人戴個身份牌,寫上家庭住址和電話,萬一再走失,也能更快找到家。”
山頂救援聾啞老人,警民聯(lián)動點亮回家路

“警察同志,韓集鎮(zhèn)沙楞溝山頂有個老人,渾身是泥,好像說不出話,你們快來看看!”
10月19日23時,臨夏縣公安局韓集派出所的報警電話打破了深夜的寧靜。值班民警立刻帶上應急手電筒、棉衣和熱水,驅(qū)車趕往山頂。
山路崎嶇,車輛無法駛近,民警只能徒步往上走。借著手電筒的光,他們在一片荒草叢中找到了老人。此刻,老人蜷縮在地上,衣服上沾滿了泥巴和草屑,雙手凍得通紅。
民警趕緊把棉衣披在老人身上,又遞過熱水。可無論民警怎么詢問,老人都只是擺擺手,嘴里發(fā)出“啊啊”的聲音——原來,老人是聾啞人,既沒法說清家庭信息,身上也沒帶身份證明。
“不能讓老人在山頂過夜,天太冷了!”民警先把老人扶上警車取暖,一邊通過警務終端核查轄區(qū)聾啞老人的信息,一邊聯(lián)系轄區(qū)各村社的網(wǎng)格員,在微信群里發(fā)布尋人啟事。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民警的手機終于響了:“警察同志,那是我家的老人,她今天下午出門后就沒回來,我們正到處找!”
半小時后,民警根據(jù)家屬提供的位置將老人安全送回。
“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要是沒有你們,這么冷的天,后果不堪設想。太謝謝你們了!”看到老人安然無恙,家屬激動得熱淚盈眶,緊緊握著民警的手不愿松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