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功能區特別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承擔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對于國家生態安全意義重大。貴州,是長江、珠江“兩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貴州省25個縣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2022年初,《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出臺,正式賦予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戰略定位,要求貴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筑牢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科學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構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貴州積極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2022年11月,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實施方案》,制定36項重點任務、49項重點任務清單,從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創新生態建設機制等方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持續走深走實。
機制落地,成效彰顯。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釋放司法體制改革紅利,逐步走出一條“司法護綠”特色之路。
自2007年成立全國首家環保法庭以來,森林覆蓋率超63%的貴州,不斷健全生態司法體系,在全省法院優化設置35家環保法庭,將綠水青山納入司法管轄,在全國率先探索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公益訴訟檢察全過程,以司法實踐推動生態治理形成“閉環”。

游客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萬峰林景區觀光游覽。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作為飲用水水源地,紅楓湖滋養著數百萬貴陽市民,如今取水口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而十多年前,紅楓湖湖面曾暴發藍藻,水質急劇惡化。
為保護沿湖百姓共享清澈碧水,2007年,全國首家環保法庭——貴陽市清鎮市人民法院環保法庭在紅楓湖畔揭牌,當年即審理了“第一案”——位于紅楓湖上游的貴州某化工公司污染侵權環境公益民事訴訟案。
在檢察機關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工作方面,貴州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4年10月,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人民檢察院對該縣環保局提起訴訟,原因是該縣環保局沒有對逾期不繳納排污費的企業進行處罰。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院,以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身份將行政機關告上法庭,這在全國還是首例。法院受理此案,確認了檢察機關作為行政公益訴訟原告的主體資格,這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也是第一次。
此后不到一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人民檢察院“狀告”縣環保局,又成了另一個全國首例。
2015年12月,錦屏縣人民檢察院對該縣環保局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請求確認被告2014年8月5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對部分企業違法生產怠于履行監管職責的行為違法。福泉市人民法院對此案公開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判決確認,被告錦屏縣環保局的行為違法。
這起“官告官”案件是2015年7月最高檢發布《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改革試點方案》以來,全國首例審結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也是首例有專家陪審員進入合議庭參與審理的生態環保案件。
“司法力量介入,形成了‘鐵拳’震懾?!痹谌珖准噎h保法庭擔任首任副庭長、現為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三級高級法官的羅光黔說,十多年來,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明顯提升,企業生產行為更加“綠色”,見證了貴州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司法體系日益成熟。
2020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推廣環境治理體系等方面90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貴州省13個方面30項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列入推廣清單。其中,河湖長制+河湖司法協作機制、地域與流域相結合的環境資源審判機制、長江上游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生態恢復性司法機制等創新機制,成為司法護綠貴州探索的突出典型。
生態司法格局專業立體
從司法角度來看,生態環境類案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6年,有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每出現255起環境糾紛案件,只有1起進入司法程序。主要原因在于,受環保鑒定技術規范相對缺乏、辦案人員專業素養有待提升等因素影響,此類案件一度辦理效果不及預期。
近年來,各級人民法院、檢察院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探索涉生態環境類案件的監督、審理和執行方式。對此,貴州積極構建專業立體的生態司法格局,不斷提高案件辦理質效。
——專門法庭立體化。貴州法院堅持以審判為中心、堅持證據裁判,全面推行生態環境類案件集中管轄和歸口審理,逐漸形成“省法院環資庭+9個中院環資庭+35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的環境資源審判格局。
貴州省法院環資庭,主要負責全省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三合一”歸口審理,統籌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機制。9個中級法院環資庭,主要發揮承上啟下作用。35個基層法院環保法庭,具體設置在某一家縣級法院,是負責環境資源案件審理的專門力量。
“貴州注重設置專門機構、配備專業法官,把專業的事情辦出理想的效果?!辟F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茍泰強說。
——公益訴訟多元化。隨著法規不斷完善,檢察公益訴訟案件范圍從立法最初的四大領域發展到現在的“4+11+N”?!?”指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國有財產保護領域、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11”指新增的11個法定領域,“N”指逐步擴展的新領域。
除開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外,貴州司法部門特別聚焦貴州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形成貴州公益訴訟檢察多元化品牌,以實際行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畢節市檢察院跟進有關部分地區向溶洞傾倒垃圾問題線索,借助“益心為公”志愿者力量,摸排發現轄區多個縣區12處喀斯特溶洞存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直排、溶洞內畜禽養殖、構筑物搭建等嚴重破壞溶洞生態環境問題。兩級檢察機關9個辦案單位20余名干警一體化辦案,督促清理生活垃圾、固體廢物近70噸,投入270余萬元用于改善雨污分流管道、增設垃圾處理裝置等,于2024年8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公益訴訟案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典型案例。
作為傳統的農業省份,貴州一些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度依賴土地資源。貴州檢察機關緊盯耕地這個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聯合農業農村部門開展專項監督,督促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目前已累計督促挽回、復墾出現“非農化”“非糧化”問題的高標準農田3.6萬余畝。
黔東南州人民檢察院開展雜交水稻制種高標準農田保護小專項,通過辦案督促岑鞏、天柱、三穗3縣屬地政府投入3600余萬元專項資金,推動雜交水稻制種高標準農田建設1.2萬余畝。
貴州省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第八檢察部)主任肖俊介紹,2024年,全省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629件,發出檢察建議668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134件。通過案件辦理,共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17處、清理河道61公里、挽回林地1127畝、復墾耕地1305畝。
形成生態司法保護“治理閉環”
涉生態環境以及資源保護案件如何實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這是生態司法保護必須考量的問題。近年來,貴州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不斷探索可供借鑒的辦案模式,推動生態司法保護工作形成“治理閉環”。
——探索“司法+碳匯”模式。2024年10月,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CCER)重啟后貴州省首張碳票交易在梵凈山下的江口縣完成。這是江口縣將碳匯認購融入生態修復司法實踐,由公益損害當事人以自愿認購碳減排量方式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成功案例。
2023年6月,姚某等人在江口縣民和鎮濫伐林木,造成生態環境損害。江口縣人民檢察院對姚某等人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后,姚某向林業部門提出申請,自愿認購碳匯(碳票)替代履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替代承擔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期間服務功能喪失導致的損失。
銅仁城投集團綠源林產有限公司持有的01號碳票,是全國CCER項目重啟后的第一張碳票,也是貴州省第一批次第一張碳票。本次交付的碳票由公益損害當事人姚某出資認購,碳減排量95噸,交易單價每噸85元,總價大約8100元。
茍泰強介紹,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與省林業局等部門于2023年聯合印發意見,規范“認購碳匯”工作程序。目前,貴州9個市(州)法院均已開展林業碳匯認購相關工作,“司法+碳匯”豐富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履行方式,促進生態“破壞者”轉變為環境“修復者”。
貴州省林業局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貴州積極探索在破壞森林資源案件中以自愿認購林業碳匯履行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成為有效破解新形勢下涉林案件執行難的可操作方式之一。
——建設功能多元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基地。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李麗介紹,貴州各級法院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人文遺產地等重點區域,因地制宜建設了64個集巡回審判、生態修復、法治宣傳、實踐教育、綜合治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基地,融合發揮審判、修復、宣傳、教育、治理等功能,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法治宣傳教育服務水平。
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的4A級景區馬嶺河峽谷,設有全國首個針對喀斯特地貌環境成立的司法保護基地。
貴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全的地區,以壯麗的溶洞、奇特的地下河流、陡峭的巖壁和廣闊的河谷著稱。馬嶺河峽谷作為其中代表,堪稱自然奇跡。該基地位于興仁市下山鎮民族村,面積320余畝,是興義市人民法院受理的涉林案件被告人履行生態修復責任、還原被破壞的森林資源的重要種植實踐基地。
“設立保護基地,有利于增強群眾法治觀念、提高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引導全社會主動承擔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減少破壞環境資源的違法行為。”興義市人民法院院長史順寧介紹,法院以保護基地為依托,采取“保護+預防+審判+治理”模式,以喀斯特景觀資源峰林、峽谷、石林等作為保護核心區,定期開展司法巡護,以點帶面,建立“預防、打擊、發展、保護、教育”一體化的生態司法保護體系,推動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今年7月初,巴西高等司法法院院長、首席大法官安東尼奧·本杰明,克萊恩斯歐洲環保協會創始人、牛津大學教授詹姆斯·桑頓等一行,前往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環保法庭實地調研。他們表示,深刻感受到中國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的發展和演進,認為中國的環境司法制度優勢日益凸顯,正在為世界作出示范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