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構建“1234”培養體系(“一把手親自抓+‘資源+制度’雙重保障+‘三維一體’量化評價+‘四維聯動’實戰化培養”);扎實推行《新入職民警綜合能力培養方案(試行)》……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聚焦新時代公安隊伍建設要求,針對新入職民警培養中存在的“理論與實踐脫節”“成長周期過長”等問題,打造出“實戰引領、精準滴灌、全程賦能”培養新格局,為加快提升公安機關新質戰斗力注入青春動能。

今年9月,2024年新警在轉正座談會暢談從警一周年感想
破題:直擊痛點,構建三維能力培養體系
“案件材料不夠規范”“群眾工作方法單一”……面對新警在執法實踐中暴露出的能力短板,海城分局精準施策,構建起以理論筑基、實戰礪能、職業素養為核心的三維能力培養體系,著力打通從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通道。
在理論筑基環節,海城分局推出法制部門聯系審核員制度——由法制部門安排1名法制審核員對應聯系2~3個辦案所隊,通過“日常駐點答疑+即時響應咨詢”方式,在接處警規范、案件定性、證據收集等環節提供“小范圍、精準化”的法律指導;同步增設公文寫作專項訓練——由分局宣傳辦開發系列課程,覆蓋通知、報告、警情通報、通訊稿件,采取“專家授課+模擬寫作+兩級評改”模式,將優秀作品推送至政務平臺展示。
實戰礪能環節,在“鄰里糾紛調解”等多個高頻警情模擬基礎上,通過“案例復盤+協同處置”,提升“快速響應、規范發聲、有效引導”的實戰能力。
職業素養環節,海城分局結合“英模講堂”開展“公文寫作與群眾溝通”專題分享,邀請優秀民警傳授“如何用通俗語言解讀政策法規”“如何通過文書體現執法溫度”等實戰經驗,推動能力素養與職業精神深度融合。

新警在轄區開展反詐宣傳
創新:雙導驅動,實施三階段遞進賦能機制
“這個通訊稿件對事件情景描述不夠清晰……”在新警公文寫作評改會上,業務警師逐份點評作業。另一堂特殊的“廉政課”上,莊嚴肅穆的庭審現場取代了傳統教室,海城分局創新采用“身邊案”教育“身邊人”方式,將庭審現場轉化為廉政教育生動課堂,讓新警在真實法治場景中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此外,海城分局還創新建立“業務警師+思政警師”雙警師制,將培養周期細化為筑基期、提升期、賦能期,通過全方位、精準化的分層次培養,有效推動新警能力階梯式躍升。
其中筑基期重點開展政治輪訓與基礎能力培訓;提升期在獨立完成基礎業務基礎上,實施“警種定制+專項攻堅”培養,安排新警輪崗刑偵、社區崗位,參與案件辦理、矛盾調解等實戰任務;賦能期推行“小警師”模式,經過提升期的新警需結對指導1~2名新入職民警,協助開展基礎業務培訓,并組織開展“技能比武”,通過“現場處置+復盤點評”強化實戰技能。
深化:機制創新,構建全周期培養閉環體系
2025年10月,海城分局在試點基礎上正式印發《新入職民警綜合能力培養方案》,將培養周期從1年延長至3年,由“偏科民警”鍛煉成為在所隊會執法辦案,進社區會做群眾工作,到企業、學校會做宣講,擔任領導崗位會組織指揮的“全科民警”,真正成了公安人才培養的“加油站”。
機制創新+精準考評,立起成長“指揮棒”
為強化新警執法辦案實效,海城分局建立執法辦案量化積分機制,形成個人執法檔案,實現能力短板的動態追蹤與精準預警,有效引導新警在實戰中樹立規范意識、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全面提升執法規范化水平。
長效機制+資源保障,筑牢“成長加油站”
上述方案還明確“三級責任體系”:政工部門統籌開發《公文寫作規范手冊》等教材;法制、情指中心等警種提供實戰場景;基層單位將“公文質量”納入新警季度考核。首批“金牌警師”因帶教成效突出,其警師故事刊發在當地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
跟蹤培養+成果轉化,延伸“能力產業鏈”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海城分局創新“1年跟蹤+3年幫扶”機制,新警定崗后仍需完成“年度公文寫作提升計劃”,同時積極參與學習海城分局重大項目。2025北海全市公安“AI短視頻”大賽中,原海西派出所新警黎先平隨隊參賽,最終憑借過硬的AI軟件操作能力幫助海城公安代表隊斬獲第一名。
據統計,通過系統化培養,海城分局新警獨立完成執法文書合格率從試點前的68%提升至目前的98%,群眾對新警服務滿意度更是高達100%。

2024年新警李濤在反詐短劇《留心花園》中扮演“道明四”深受好評。
海城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持續深化“1234”培養體系,以“提筆能寫、遇事能處、開口能講”為目標,推動新警在實戰磨礪中成長為新時代公安鐵軍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