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解室里司法溫情涌動,海島法庭描繪和諧畫卷,精準把脈為企紓困解難……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兩級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將司法觸角從事后“坐堂問案”延伸到主動參與前端共治,助力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化解”,為平安北海建設注入強勁司法動能。今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與司法行政、公安、工會等20余個部門建立聯動化解機制,通過“法院+綜治”協作模式,成功化解矛盾糾紛540余件。
法治“定心丸”護企行穩致遠
北海某旅游投資公司拖欠廣西某生物科技公司1.8萬余元貨款,多次催告無果后,生物科技公司迫于經營壓力訴至銀海區人民法院。
受理案件后,銀海區法院立即啟動解決涉企糾紛綠色通道,迅速敲定“三步走”化解流程:由法院特聘的調解機構先行介入,梳理雙方爭議焦點,再由銀海區綜治中心對接行業主管部門,詳細了解企業經營狀況,最后由承辦法官主持調解。
“雙方公司當前都有著不同的經營壓力,既要維護契約精神,也要考慮生存發展,換位思考、互諒互讓,才能實現長遠共贏。”在銀海區綜治中心調解室內,承辦法官與調解員耐心向雙方釋法說理,提出最佳調解方案,最終促成雙方就支付貨款事宜達成調解協議。
為更好地化解涉企糾紛,北海市兩級法院以“法院+綜治”模式為核心,持續提升多元解紛效能。一方面,北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市綜治中心,組織20余家入駐綜治中心的市級單位參加全國在線調解實務工作培訓,提升調解員專業能力;另一方面,由市委政法委、市中級法院牽頭,聯合21個市直單位制定《北海市涉企矛盾糾紛化解“三調聯動”工作實施方案》,推動涉企矛盾糾紛源頭化解、多元化解、高效化解。今年以來,全市兩級法院通過委派委托等方式,與特邀調解機構、特邀調解員成功調解涉企矛盾糾紛9025件,調解成功率達60%。
解紛“密碼”守護群眾“詩和遠方”
今年3月25日,來北海市潿洲島旅游的劉某因退房費與民宿老板爭執不下,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市場監管部門根據該事件風險等級,上報潿洲島旅游區綜治中心。
第二天,雙方來到由潿洲島旅游區綜治中心與海城區法院潿洲旅游法庭聯合打造的“老支書”調解室進行調解。
“來嘗嘗我們潿洲島的香蕉,又香又糯。”調解室內,調解員沒有急于講道理,而是先端上當地香蕉,用“三蕉調解法”打開僵局:與劉某“蕉心”溝通,疏解情緒,引導其換位思考,認可自身責任;對民宿老板“蕉融”說理,指出應體諒游客突發狀況;最終促成雙方“蕉友”和解,民宿老板扣除750元違約金后退還余款。
“之前和民宿老板吵得面紅耳赤也沒能解決,沒想到來調解室這么快就解決完了。”劉某感慨道。
“三蕉”調解法以“蕉心、蕉融、蕉友”傾聽群眾訴求,做實源頭解紛;“涼茶調解法”以一杯涼茶消除當事人“火氣”;“有信必復”工作法用心用情用法做好“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北海市兩級法院積極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為著力點,創新打造多元解紛“密碼”,讓“無訟”春風吹遍街頭巷尾、田間地頭、海島小鎮,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島、矛盾不上交”。
多元聯動巧解群眾“千千結”
“都是一個村的,為什么在討論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時,將我們排除在外?”歐某的這句話,道出了自己與其他96名“外嫁女”的無奈與心酸。
面對這場因征地補償款引發的“拉鋸戰”,合浦縣人民法院承辦法官犯了難:“如果就案辦案,一判了之,雖然法律上可以作出裁決,但很可能‘案結事未了’,甚至進一步激化矛盾,加深當事人之間的對立情緒。”
一籌莫展之際,承辦法官在合浦縣法院推行的“法院+綜治”糾紛化解機制中找到了突破口。
依托合浦縣綜治中心,合浦縣法院召集婦聯、司法所、村委會等多方力量組成聯合調解工作組,迅速開展多元解紛工作。承辦法官及工作人員找準“法、理、情”的結合點,通過“三步走”遞進調解工作法,成功消融了橫亙在雙方當事人心中的堅冰。這97起“外嫁女”補償款系列案達成調解協議。
針對征地拆遷、農民工工資等易引發群體性糾紛的領域,北海市兩級法院堅持從群眾多元解紛的需求出發,以綜治中心為前沿陣地,有效銜接社會各方調解力量,將法院先行調解職能嵌入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推動矛盾糾紛“對癥化解”,形成“政府主導、法院指導、多方參與”的常態化多元解紛格局,實現案件辦理的政治效果、社會效果、法律效果有機統一。
(廣西法治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