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南粵,涼意陣陣。汕頭市潮南區大大小小3700多家家居服紡織企業的生產車間內,各條生產線卻仍是熱火朝天的景象。
附近工廠的機器轟鳴聲傳到潮南區人民法院兩英人民法庭內,讓庭長馬衛南又想起那起經過2次開庭、7次調解的買賣合同糾紛。

時間回到2023年2月,陳先生因新開辦一家內衣廠,分批向某品牌紡織針的代理商李先生購買了10余萬枚紡織針。
不料,買賣才持續大半年,陳先生就發現工廠生產的布料不合格,他認定是紡織針存在質量問題,要求李先生提供保修保換售后服務。但李先生堅稱產品質量保證期只有3個月,3個月之前交貨的產品概不負責,雙方就此在微信里吵了2年,也沒有吵出一個結果。
今年6月,李先生訴至兩英法庭,要求陳先生支付拖欠的貨款,兩人打印出來的聊天記錄已經能堆成小山。
第一次庭審中,李先生表示:“他說有問題的63568枚紡織針,誰知道是不是在別家買的,而且布料不合格,也有可能是紗線、機器或者操作出問題。至于最后一批貨,他都簽了送貨單還說沒收到,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說話不算話的是你,說好了買十盤針送一盤,算錢的時候又說要買夠十二盤,誰敢跟你做生意?”陳先生氣得臉紅脖子粗。
看著雙方當事人在庭審中又吵了起來,馬衛南深吸一口氣,沒有簽訂合同的買賣,留下一大片模糊地帶,事實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開庭沒有結果。過后,陳先生還提起反訴,要求李先生賠償他4噸不合格布料的損失共計47747元。
8月8日,陳先生將一箱紡織針和4噸布料拉到兩英法庭,喊著要李先生把這些都收走,并趕緊賠錢。
“證據都提交了,不如先把爭議捋清楚。”沒有縱容二人宣泄情緒,馬衛南果斷將焦點拉回案件本身,“先從核心問題開始,確認那63568枚紡織針是不是李先生賣出的。”
于是,在馬衛南的建議下,李先生和陳先生喊來了技術人員,對陳先生帶來的紡織針進行逐一辨認檢驗。
日頭慢慢往上爬,馬衛南默默算著辨認6萬余枚紡織針需要的時間,對雙方當事人說道:“技術員的辨認只能確定針是不是李先生賣出的,至于針的質量問題,需要通過司法鑒定確認。”
馬衛南給兩人算了一筆“訴訟賬”,一枚針不到2元,但他咨詢過司法鑒定機構,鑒定一枚針要花費8元起,鑒定下來大概要50萬元,這筆錢需要當事人承擔。
“那我不申請鑒定。”雙方當事人異口同聲說道。
馬衛南不疾不徐,看向陳先生:“如果堅持不做司法鑒定,你又主張針有質量問題,可能缺乏有力證據支撐。”
隨即轉頭又對李先生說:“不管保質期按幾個月算,這部分售后服務的責任要承擔的。”
馬衛南表明態度后也仔細為雙方分析利弊,將選擇權交到當事人手中。

分針又走過半圈。李先生與陳先生暗自互相打量,內心幾番盤算過后,終于忍不住說出想要調解的想法。
馬衛南結合雙方一向的交易習慣和轄區紡織業情況,提出雙方未結貨款三七分,陳先生承擔7成責任。李先生自愿提出最后一批貨的貨款不算了,就按剩余未結的79050元算。
這一方案得到雙方當事人的認可,陳先生當場支付56000元給李先生,兩人同時申請撤訴。
“每一起案件,都需要法官以嚴謹細致的態度抽絲剝繭、疏通癥結,把案件辦實了,當事人看在眼里,心里也踏實。”馬衛南總結道。兩英法庭堅持用心用情做好釋法說理、判后答疑等工作。今年以來,兩英法庭受理的糾紛調撤率達5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