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長江,依洞庭,湖南岳陽云溪地區重大項目引擎轟鳴、發展大潮奔涌向前。
2023年,岳陽100萬噸/年乙烯煉化一體化及煉油配套改造項目獲批建設。該項目總投資356.8億元,是湖南迄今單體投資最大的產業項目之一。這條“經濟大船”,為轄區帶來發展新動力的同時,也激起了基層治理的千層浪,土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集中爆發。
面對這場考驗司法智慧與擔當的基層治理大考,岳陽市云溪法院南山法庭堅持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以“三心三為”工作法,在洞庭之濱繪出一幅“矛盾就地解、服務零距離、發展有保障”的善治新“楓”景。
以溯源之心解糾紛
為基層治理尋章法
“外嫁女憑什么分錢?”“離異以后又遷回的,難道還算本組人?”乙烯項目落地后,長嶺街道和平村白家組迅速被劃入征拆范圍。推土機還沒進村,村民們就因為補償款吵得面紅耳赤。7名“外嫁女”一紙訴狀將村民委員會及村民小組告上法庭。
“這錢怎么分,關系到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項目的順利推進和村里的長遠和諧。”看著眼前的起訴狀,南山法庭庭長徐景帶著法官助理就往村里走。
看到法官前來,村委會主任無奈地說:“一些村民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愿意將她們納入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另一方面,有些外嫁女聽到組上要分征收補償款后才遷回來,這種行為也不被大家接受。”
“補償款怎么分,法律有規定,情理也有講究。咱們今天不吵不鬧,一條條說清楚。”于是,徐景邀請德高望重的老村支書聯合調解,挨家挨戶走訪,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灶臺邊,耐心傾聽訴求,細致講解《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
“法官一趟趟跑,講法講理更講情,都是一個村里的,我們也不想一直吵。”最后,當事人陸續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
然而,這批案件的成功化解并未讓徐景松一口氣。徐景知道:“乙烯項目征拆范圍廣,類似的補償款分配糾紛在其他村組必然還會反復出現。治標更要治本!”
法庭迅速行動,對近年來受理的所有涉征地補償款分配糾紛案件進行了“解剖麻雀”式的深度復盤。法官抽絲剝繭,癥結逐漸清晰:大多數村組的補償對象識別標準模糊、分配方案制定程序不規范、補償費用監管機制缺失。
找到病根,開出良方。南山法庭果斷向征拆“主戰場”——長嶺街道辦事處發出《司法建議書》。“建議街道指導村組依據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清晰、合法、可操作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認定細則。同時,設立補償資金專戶,并要預留一定比例的備用金(如5%~10%)用于解決后續可能出現的特殊群體(如新生兒、新嫁入、歷史遺留人員)補償訴求或爭議調解。”
“法庭的建議切中要害!這不是給我們添麻煩,是幫我們解難題。”建議發出后,長嶺街道立即組織專題研究,將法庭的建議悉數轉化為可落地、可監督的長效機制。

法庭干警指導征拆村組制定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
近年來,云溪區法院著力推進以“一村一法官”工作,在糾紛進入訴訟階段之前,以聯村法官為橋梁,向村社區發出工作聯系函,由村社區對案件進行化解,法官實時跟蹤案件進展。同時,分析案件多發群體、案件多發類型,與村社區信息互通,防范同類糾紛演化成訴訟案件,推動矛盾化解從終端裁決向源頭防控延伸。
南山法庭也以該工作機制為抓手,組建“聯村法官+人民調解員+群眾代表”解紛團隊,著力構建“法官后端提供指導咨詢,人民調解員前端開展糾紛調解,群眾代表收集社情民情、開展風險排查、協助矛盾化解”的多維聯動協同共治化解糾紛服務網。
同時,法庭還建立起“調解智囊團”,將“法庭+村委會+司法所+鎮街調委”的聯動解紛網絡織得更密更實。現在,村組干部遇到拿不準的問題,拍張分配方案照片發群里,半小時內就能收到法律意見。
去年12月,和平村準備制定分配方案時,打來電話問:“外嫁女戶口沒遷,但多年沒回村,能分嗎?”法官秒回:“看是否還享有土地承包權,是否履行村民義務,附相關案例供參考……”
從“事后救火”到“事前防火”,轉變立竿見影。2024年,南山法庭受理的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新收案件,較2023年同期斷崖式下降80%。
懷共情之心答民惑
為法治鄉村夯基石
7月9日晚上7點,夜幕低垂,蟬鳴漸歇。望城村的燈火依次亮起,村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匆匆扒拉幾口晚飯,便攥著法庭發放的普法宣傳冊,三三兩兩涌向村部活動室。
針對村民普遍關心的補償標準、政策依據與維權流程,南山法庭以共情之心,為群眾量身定制了“夜間法治課”。
臺上,法官助理深入淺出,用地道的云溪方言,將生硬的法律條文熬成了解渴的“土雞湯”:“村規民約不能大過國法!獨生子女家庭,看地方具體政策,有規定的必須落實!”臺下,村民們全神貫注。李大姐拿著本子,聽得格外認真:“句句講在點子上,我都記上了!”
2023年以來,南山法庭開展了類似的專題普法、巡回審判、法律咨詢活動30余場次,覆蓋群眾近5000人次,發放宣傳手冊3000余份,接受群眾咨詢500多次。
今年7月,在乙烯項目工地旁的和平村村委會內,隨著法槌敲響,一起征地補償分配糾紛案開始巡回審理。原本僅能容納40多人的審判庭,被涌來旁聽的村民擠得水泄不通——因擔心自身利益受損,當事人所在村民小組幾乎每戶都派了代表前來。
選擇在這里開庭,徐景有著深遠的考量:“把法庭搬到村民身邊,既能方便群眾訴訟,更能讓鄉親們近距離了解各方的觀點,更容易理解對方。”
庭審中,雙方圍繞成員資格、方案合法性等焦點激烈辯論。徐景耐心傾聽、適時釋法,引導理性對話。庭審結束后,徐景就地以案釋法,答疑解惑,發放《農村土地權益法律指南》。
“以前總覺得打官司是‘官說官話’,今天親眼見了,法官斷得明白,講得清楚,我心里有譜了。”旁聽的老伯感慨。這場庭審后,和平村主動修改了分配方案,新增6名符合條件的村民納入補償范圍。
更讓長嶺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李奕峰感到驚訝的是:“越來越多村委會和村民小組主動對村規民約進行了修改。法庭的共情式說理,真的悄然改變了老百姓心中的陳舊觀念,讓法治悄然融入鄉村治理的肌理,架起了一座從‘紙上法律’到‘生活準則’的連心橋。”
聚協同之心促發展
為營商環境添活力
湖南綠色化工產業園長嶺片區內,湖南石化、中創化工、聚仁化工等一眾大型企業,奏響了區域發展的激昂樂章。
如何快速化解涉企糾紛?南山法庭深入踐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以個案帶動類案,最大限度地為市場主體降本增效。
“說好的188元/噸,怎么突然要補交半年的差價?簡直是獅子大開口!這冤枉錢我一分不給!”2023年7月,湖南某化工科技公司負責人拍案而起,怒容滿面。
原來,某上游供熱企業發出調價通知,對供熱價格進行調整,并要求相關轉供企業和用戶補足通知發出前1—6月的熱差價。作為園區唯一轉供熱企業的岳陽某工程管理公司,向上游公司支付了巨額差價后,轉頭要求其下游的湖南某化工科技公司等用戶補繳,矛盾瞬間引爆。
徐景在翻閱卷宗時眉頭緊鎖:“此案牽一發而動全身。原告是唯一的轉供方,背后還關聯著20余家用熱企業的觀望與訴求。一旦處理失當,極易引發連鎖反應,沖擊園區穩定與發展大局。”
于是,徐景主動叩響了園區管委會的大門。很快,一場由法庭主導、管委會深度參與的四方調解(法庭、管委會、轉供企業、用熱企業)迅速展開。
調解室內,法官與管委會干部輪番上陣:“你們唇齒相依,是產業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唯有兼顧彼此核心利益,方能互利共贏。”
數輪推心置腹的溝通、利弊權衡的磋商,最終撬動了堅冰。雙方達成協議,化工科技公司向工程管理公司支付總調價金額的50%。
這個消息在園區不脛而走。示范效應如同漣漪般迅速擴散,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其他10余家用熱企業,紛紛主動聯系法庭或管委會,參照此模式,高效、平和地解決了補差糾紛。
一場潛在的群體性訴訟風暴,就這樣消弭于無形。
“栽下法治的梧桐樹,方能引得發展的金鳳凰。”徐景以此案為契機,迅速與園區管委會共同構建起常態化的“涉企糾紛聯席會議機制”。機制明確了涉企糾紛“優先引導調解、開通綠色通道、聯動多元化解”的原則,打造了“快立、快調、快審、快結”的涉企糾紛處理高速路。
同時,法庭持續深化“法官+企業”聯絡機制,開展法官大回訪、大走訪、大調研活動,通過“點對點”方式為轄區企業開展“法治體檢”30余次,協助解決法律難題10余個,助推企業步入法治化、高質量發展軌道。
2024年,南山法庭涉企糾紛案件調撤率達60%。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岳陽云溪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許輝表示,“我們將繼續以溯源之心定規矩,讓基層治理有章可循;以共情之心連民心,讓法治精神落地生根;以協同之心促發展,讓司法服務精準護航。讓洞庭‘楓’景,成為這片發展熱土邁向美好未來的堅實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