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社會治理的最末端,社區民警如何從“事務員”轉變為“組織者”,激活共建共治共享的“神經末梢”?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局生物產業園派出所民警胡萬濤將治理觸角延伸至樓棟單元,成功構建起分層遞進、多元化解的矛盾糾紛調解體系,使社區調解成功率和居民滿意度顯著提升,走出了一條守護平安的新路徑。
“老胡,這么早又來社區轉啦!正好有個事兒想跟你說說。”清晨的東錦苑社區,居民張大姐熟絡地叫住胡萬濤,一件家長里短的瑣事,成了他當天走訪記錄的第一條。

1981年出生的胡萬濤,是宜昌市公安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局生物產業園派出所的社區民警。他不僅靠“鐵腳板”深入群眾,更憑借“活腦筋”破解難題,用創新思維激活社區治理的“一池春水”,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東錦苑社區地處三區交界,特殊群體、保障群體、低收入群體集中,是典型的治理形勢與治理問題復合型社區,面臨諸多治理難題。初到社區時,胡萬濤沒少碰釘子:“單靠社區民警一個人,就是有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胡萬濤感慨道。

經過反復摸索,胡萬濤引入“一警三專N員”工作機制并落地實踐:以一名專職社區民警為核心,整合專職輔警、網格員、物業負責人三支專業力量,再帶動樓棟長、“三鄰長”、安保人員、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其中,“三鄰長”制度尤為關鍵。胡萬濤將社區劃分為160個治理單元,從居民中選拔出群眾信得過的“三鄰長”,賦予他們矛盾調解、安全監督等職責。
今年春天,社區兩戶居民因樓道堆放雜物發生爭執。胡萬濤并未直接介入,而是請該樓的“三鄰長”李大姐先行溝通。了解情況后得知,一戶居民因需停放嬰兒車要占用空間,另一戶老人有臨時堆放廢紙箱的習慣。李大姐從鄰里和睦角度耐心勸導,最終促成雙方協商一致:嬰兒車定點停放,廢紙箱及時清理。“遠親不如近鄰,由鄰居來調解鄰里糾紛,往往效果更好。”胡萬濤說。

此外,胡萬濤也清醒地意識到,并非所有矛盾都適合在鄰里層面解決,尤其涉及專業法律問題或深層糾紛時,需借助專業力量。為此,他搭建了三級調解平臺:以物業和“三鄰長”為主的居民自治平臺;以社區調解委員會為核心,吸納法律顧問、心理咨詢師參與的專業調解平臺;以及整合園區各職能部門的綜合調解平臺。
不久前,轄區小區一輛電動車自燃,導致兩旁車輛受損,雙方多次協商未果。胡萬濤隨即啟動專業調解平臺,邀請社區法律顧問介入,最終促成經銷商、車主與受損方達成一致意見。
“以前覺得警察主要是破大案,但胡警官讓我們看到,把咱們老百姓家門口的小事、煩心事解決好,就是天大的實事。”社區居民王先生感慨地說。
2024年,該社區矛盾調解成功率達98%,居民滿意度超過95%。胡萬濤說,派出所工作不是“獨角戲”:“只有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共同守護一方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