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道,一只由13名女性駐村輔警組成的“楓警娘子軍”隊伍,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探索“五心五防”工作法,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與堅韌,為基層平安建設增添了一抹溫馨色彩。
2022年初,為順應“兩隊一室”警務機制改革,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村社會治安防控能力,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分局金口街派出所按照上級要求,在轄區42個行政村全面推行“一村一輔警”工作機制。其中,金口街南岸13個行政村的駐村輔警全部是女性,她們平均年齡33歲,都是本村人。
在社區民警方洪濤的帶領下,這只“娘子軍”學習踐行楓橋經驗,扎根農村一線,靠著人熟悉、地熟、事熟的優勢和女性特有的親和力、細心和耐心,從村灣巡邏的小路到矛盾調解的現場,從獨居老人的家中到兒童嬉戲的水邊,用日均2萬步的堅守,換來街頭巷尾的祥和安寧、千家萬戶的幸福笑臉。
三年來,南岸責任區警情大幅下降,矛盾化解率穩步提升,當地村居民的安全感、滿意度大幅提高,這只隊伍也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楓警娘子軍”。
用腳步丈量責任,筑牢平安穩定防線
鄉村治理的難點,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楓警娘子軍”正是連接警務力量與村民需求的關鍵“紐帶”,她們熟悉每一條村路、每一戶人家,她們把每一步都走在群眾需要的地方,能在矛盾初現時及時介入,在隱患萌芽時精準發現。

幾年來,這只隊伍靠著“鐵腳板、亂筆頭、婆婆嘴、熱心腸”四件法寶,和“一輛電瓶車、一只小喇叭、一個筆記本”日常三件套,每天走村入戶排隱患,房前屋后化矛盾,田間地頭常交流。
南岸三村村民因土地承包款發生爭吵,輔警第一時間到場了解情況;大罾埠村輔警在低溫天氣中堅持逐戶排查一氧化碳中毒隱患,切實做到“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困”,讓平安治理的觸角延伸到鄉村每一個角落。
用智慧破解難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鄉村矛盾往往錯綜復雜,安全隱患也常在細微之處,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楓警娘子軍”立足村情民情創新工作方法,聯合村干部、老黨員、小組長等力量,用“點對點溝通+面對面協商”的方式化解分歧,并通過動態回訪鞏固成效,讓土地糾紛、鄰里矛盾在情、理、法的平衡中妥善解決。
南岸二村輔警總結“情感疏導-利益平衡-抽薪止沸-冷卻降溫”調解四法,大罾埠村輔警踐行“望聞問切”隱患排查法,白衣庵村輔警實施“2+2”文明鄉風宣傳模式,讓平安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范”,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細治理”。
用真誠感召群眾,構建共治共享格局

鄉村區域廣、老人多,平安治理離不開駐村輔警的“鐵腳板”,更離不開村民群眾的“向心力”。“楓警娘子軍”用日復一日的行動,感召了許多村民加入志愿巡邏隊,黨員中心戶也紛紛當起夜間治安“小衛士”,并協同“五老”人員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形成了“輔警示范、黨員帶頭、村民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
前湖村的輔警在反詐騙宣傳中,廣泛發動村民志愿者挨家挨戶上門,為老人耐心講解詐騙案例,提高老人防范意識,讓越來越多村民成為平安鄉村的守護者、受益者。
鄉村治理,平安穩定是底色。這份底色,沉淀于基層干部扎根泥土、躬身耕耘的堅實足跡里,閃耀在敢為人先、破立并舉的創新實踐中,凝聚在黨群同心、多元聯動的共治合力中,也讓平安的種子在鄉村沃土“生根發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