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服務支點走前列司法為民勇擔當”全市法院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在湖北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行。

報告會圍繞“挺膺擔當,建設支點”“扎根基層,為民司法”“薪火相傳,共著華章”三個篇章依次展開。“全國模范法院”漢陽區人民法院、“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武昌區人民法院、“全國模范法官”鄭小紅、“全國審判業務專家”趙千喜、“荊楚雷霆·武漢行動”個人三等功獲得者熊良雁、“全市法院優秀青年代表”張友芳等2個先進單位與4名典型代表,以質樸的語言和鮮活的案例,展現了武漢法院人在服務大局、為民司法中的擔當與作為。
榜樣是“看得見的力量”。這些鮮活的事跡,不僅是武漢法院隊伍忠誠履職、攻堅克難的生動縮影,更為“服務支點走前列,司法為民勇擔當”的時代命題寫下了具象的注腳。
挺膺擔當以司法之力護航支點建設
這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營商環境熱土。
在武漢市漢陽區,平均每天誕生50多家經營主體,2家企業入選2025年湖北省民營企業前5強,3家企業挺進中國企業500強。“優異的成績背后,凝聚著區法院的硬核擔當與實干作為。”漢陽區營商辦負責人感慨道。
一家小微民企被大型企業拖欠貨款,理由是“未收到第三方款項”——也就是行業俗稱的“背靠背”條款。在沒有典型案例可參考的情況下,漢陽區法院審理認為,大型企業未能舉證證明其已積極向第三方主張債權及回款比例。并進一步指出,此條款使小微企業的締約目的長期處于不確定狀態,實質上也是將第三方怠于履約的不利后果加諸小微企業,有違公平原則。因此判決該大型企業支付剩余貨款及利息。
這起案件正是漢陽區法院“陽法十二條”的生動實踐。從涉企案件經濟影響“雙向分級”評估,到“法官工作室”靠前服務;從審判白皮書精準建言,到“判后答疑中心”化解心結,十二項舉措貫穿訴訟全流程,讓法治成為最優營商環境。
凝心聚力,干字當頭。漢陽區法院點燃“逢先必爭、逢冠必奪”的斗志,依托“云帆計劃”組團攻堅,實施“云鷹計劃”培育新銳,組建“陽法·第九庭”共破難題……近年來,漢陽區法院先后獲評國家級、省市級榮譽30余項,去年底集體榮膺全國法院系統最高集體榮譽——“全國模范法院”稱號。
以爭先之姿抬升榜樣標桿的,還包括一批批活躍在一線的普通法官。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通報第六屆全國審判業務專家評選結果,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武漢知識產權審判庭副庭長趙千喜獲評“全國審判業務專家”。
作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設立的跨區域管轄專利技術類案件的審判機構,武漢知識產權審判庭肩負著審理全省技術類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的重任。這類案件專業性強、審理難度大,涉及的領域廣。
面對挑戰,趙千喜的辦法格外扎實:一靠“跑”,為查清事實,他的足跡遍布生產車間、排水泵站、建筑工地……凡是侵權物無法當庭比對的,他都堅持到現場勘驗取證,讓事實說話,用腳步丈量出公平正義的尺度;二靠“鉆”,一部900多頁的《中國專利法詳解》他買了兩本,辦公室與家里各放一本,硬是把這部專著“啃”了下來;三靠“問”,遇到生僻難懂的地方,他就往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和科研院所跑,主動咨詢專家、教授。
專注與執著,終成護航創新的硬核實力。趙千喜審理的案件中,先后有3案裁判規則被最高法相關司法解釋吸收采納。近三年,趙千喜所在的武漢知識產權審判庭有6件案件入選全國知識產權典型案例,推動武漢法院邁入全國司法高質量護航科技創新的第一方陣。
向下扎根以司法溫度回應民生期盼
“我們的勞務補償終于有著落了,謝謝法官!”今年初夏,在武昌區法院一間調解室里,老劉為法官送上錦旗。原來,老劉和另外5名同事今年突然被公司解除勞動關系,遂向武昌區法院起訴。案件經調解,老劉等人拿到了勞動補償款。
這一幕是武昌區法院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縮影。該院與區總工會攜手,在全省率先創立“法院+工會”勞動爭議訴調對接工作室,并逐步構建起法院、工會、調解組織共同參與的專業解紛力量。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成功將超過七成的勞動爭議糾紛化解在訴前,實現了從“案件體量大”到“調解成效好”的積極蛻變。
2023年11月,武昌區法院“訴調對接化解勞動爭議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評為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并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機制成效初見,如何進一步“拓圈”升級?武昌區法院在化解勞動爭議的基礎上,持續深化“總對總”訴調對接,聯合人社、司法、婦聯、金融等多部門,延伸設立金融、家事等專業調解室,讓治理效能實現整體躍升。
“武昌區法院從事后調處,走向源頭預防;從化解矛盾,邁向創建和諧,這正是‘楓橋經驗’時代價值的體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專家點評道。
將工作更深地扎根群眾之中,堅持司法為民——這是武漢兩級法院法官的共同追求。
“錢不多,但拖不得;案子小,但民生為大。”新洲區法院執法法官熊良雁身板厚實,說話輕聲細語,有超出年齡的沉穩,讓人很有安全感。從事執行工作6年,成功執結數千起案件,其中5萬元以下涉民生案件占比逾四成。
熊良雁的辦案故事里,滿是細節與溫度。在執行一起4萬余元勞務報酬的過程中,他與公安、社區網格聯動,找到下落不明且拒接電話的被執行人釋法明理,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并履行完畢。他常說:“每辦一件案子,都要把自己放進當事人的處境里思考。”這種“如我在執”的理念,為他贏得了當事人的認可。
“以求極致的思維定分止爭,盡力讓每件案子帶著司法溫度落地。”熊良雁的實踐,正是武漢法院廣大基層法官積極回應群眾關切,切實保障民生的生動縮影。
自2023年起,武漢兩級法院連續三年開展“荊楚雷霆·武漢行動”,聚焦民生小案、涉企糾紛等重點領域,突出執行強制性與規范化,并通過“預懲戒”“活封活扣”等舉措,在兌現權益的同時為企業留足生存空間。
一次次實地走訪、一場場耐心調解、一件件全力執行,見證著武漢法院將“紙上權益”變為“真金白銀”的堅定決心。
薪火相傳以司法傳承淬煉過硬鐵軍
司法事業的持續發展,需要一代代法院人接力傳承。
“你打字真快,把我們講的都準確記下來了!”當事人的由衷贊許,映照出張友芳十五年來在書記員崗位上的專注與堅守。
自進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來,面對溝通、記錄、歸檔這些看似簡單重復的工作,她始終秉持“盡精微”的態度。庭審中瑣碎繁雜的陳述,經她沉心梳理,化為條理清晰、要素完備的庭審記錄。
“每一年,武漢幾十萬場庭審,每一場,都有書記員記錄的身姿。我們挺起的,是司法溫情,更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職業價值。”作為武漢法院書記員隊伍中的優秀代表,張友芳這樣理解自己的使命。
時光流轉,青澀漸褪。如今的張友芳,已成長為武漢中院首批書記員培訓師。第一次站上培訓講臺,燈光灑落,面對臺下百余張青春的面龐,她仿佛看見了當年的自己。
她將多年積累的經驗傾囊相授:講記錄,“客觀是基礎,準確是保證”;授整卷,“規范是標準,完整是關鍵”;談溝通,“傾聽是開始,理解是橋梁”。五年來,她先后為三百多名新晉書記員授課,與他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傳承,從來不是單向給予,而是溫暖的雙向滋養。”張友芳的話語里,流淌著對薪火相傳的深切體悟。
而將傳承之火遞到她手中的,是“全國模范法官”鄭小紅。
在司法為民的最前沿,鄭小紅的笑容,早已深深印在轄區居民的心里。
“小紅法官,您又來啦!”——無論是社區長廊還是市場攤位,這聲親切的問候總伴隨著她的身影。她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法理,以群眾信得過的方式解糾紛,讓“鄭法官”這個稱謂,漸漸化作街坊鄰里口中親切的“小紅法官”。
“榮譽之光要傳遞下去,照亮年輕人的路。”鄭小紅常說,她就是一棵早栽幾年的樹,現在最大的快樂,就是看著新苗茁壯成長。
作為政法先鋒隊隊長,鄭小紅經常帶年輕人下基層。社區“訂單式普法”時,她讓年輕法官先講解,再教他們“講解法條要像拉家常,讓老人聽得懂”;法治夜校遇鄰里糾紛,教他們“先聽矛盾再講法律,別上來就亮判決”。“荊楚雷霆2025武漢行動”中,鄭小紅帶頭喊“跟我上”,依法拘留失信被執行人,讓一同辦案的年輕人看見權益兌現的“強制性”。
傳承的力量,如火炬交接,照亮著一代代武漢法院人的初心。
每個崗位都是一座堡壘,每項工作都要爭創一流樣板。站在新的起點,武漢法院人將以榜樣為標桿,在接續奮斗中傳承為民初心,在忠誠履職中守護公平正義,為武漢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司法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