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市公安局龍鳳派出所坐落于城鄉交融的特殊地帶,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近10萬常住人口在此繁衍生息。這里既有城市社區的密集人口,又有鄉村地區的復雜地貌,治安隱患交織疊加,公安工作始終面臨高強度挑戰。
社區警務是守護平安的“前沿哨點”,更是連接民心的“連心橋”。龍鳳派出所深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踐沃土,以“腳板+科技”筑牢基層根基,民警輔警的足跡遍布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將平安守護的種子播進每一位群眾心里。
“駐村工作周”護平安
針對城郊接合部“村社交織、人員流動大”的社情特點,該所創新推行“連片駐村”模式,抽調13名社區警務隊民警輔警組建駐村專班。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配置,不僅破解了以往駐村警力分散的難題,更讓服務響應速度提升了一倍以上。
“駐村工作周”正是該所撬動基層治理的關鍵舉措——作為恩施市公安局在13個農村派出所推廣的創新機制,它讓民警輔警徹底告別“兩頭跑”的尷尬,以“村干部式警察”的身份吃住在村、工作在村,這一模式也成為群眾口中的“平安定心丸”。
“過去派出所開展駐村工作采取的是派出所和村里兩頭跑的形式,社區工作做不實。”龍鳳派出所所長胡檢介紹。

如今,每周都有1名社區民警帶領2名輔警,駕駛警車準時進駐聯系村(居)。他們把警務室“搬”到村里,白天走村入戶排查隱患,晚上圍坐院落宣講政策,“警務+村務”的深度融合,讓“下村”變成了“在村”,群眾辦事、求助再也不用“跑遠路”。
“我給大家講個案例,騙子冒充村干部要求轉賬的……”5月20日晚,龍鳳派出所駐龍馬村民警廖彧在村民院落會上給群眾宣傳反電詐知識。
龍鳳鎮還率先探索“綜治專干轉輔警”機制,19名土生土長的綜治專干換上警服,憑借“人熟、地熟、事熟”的天然優勢,成為駐村警力的“左膀右臂”。他們牽頭排查鄰里矛盾,協助開展安全宣傳,讓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
龍鳳鎮還在全市率先落實綜治專干轉任村輔警工作,19名綜治專干穿上了警服,他們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積極配合駐村民警輔警開展工作。
“社區民警都進入了村(居)‘兩委’班子,40%以上的警力工作在村(居),讓警力圍著民意轉,民警圍著百姓轉。”胡檢說。
“護苗解憂鋪”解百憂
轄區內恩施高中、龍鳳初級中學等5所中小學星羅棋布,1.5萬余名學生的安全牽動著千家萬戶。如何守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成為派出所踐行“楓橋經驗”的重要課題。
龍鳳派出所轄區有恩施高中、恩施市三中、龍鳳初級中學、龍鳳實驗小學、龍鳳中心小學等多所中小學,在校學生1.5萬余名。
近年來,學生間矛盾糾紛、校園欺凌等警情逐漸增多,且多與心理問題、人際摩擦相關。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今年3月,派出所創新在3所試點學校設立“護苗解憂鋪”信箱,用這種“悄悄話”的方式,搭建起傾聽學生心聲的“綠色通道”。
駐校民警每周定期開箱,對信件實行“分類處置”機制:心理困惑類由“百合花”知心姐姐團隊跟進疏導;矛盾糾紛類聯合學校德育處調解;安全隱患類立即核查處置,形成“收集-研判-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

4月14日,教導員鄧立杰在開箱時,一張字跡娟秀的紙條讓他格外揪心:“有人把我跳舞的視頻發上網,同學們都在說我,我不想上學了……”
據了解,學生涵涵(化名)發現自己發布在朋友圈的一段跳舞視頻被轉發,后被同學看見并議論。
“我專門屏蔽了同學的朋友圈,還是被他們知道了。”鄧立杰聯系到涵涵后,她沮喪地說。因為這件事,涵涵感到精神壓力巨大,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
接到求助后,鄧立杰和駐校民警張晨立即展開工作,發現起因是涵涵在屏蔽同學朋友圈時遺漏了同學小倩(化名)。因兩人之前有嫌隙,小倩便故意將視頻轉發。
民警連續兩天對兩名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并組織雙方家長坦誠溝通。在民警的耐心調解下,小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向涵涵道歉并刪除了轉發的視頻。涵涵也接受了小倩的歉意,雙方矛盾得到圓滿化解。
今年以來,“護苗解憂鋪”已協助學校成功調解學生糾紛3起,開展普法活動7場,惠及師生1000余人次,贏得了學校和家長的廣泛贊譽。
龍鳳派出所將持續深化“護苗解憂鋪”品牌建設,進一步聯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為青少年營造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法治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傳德工作室”促和諧
58歲的宋傳德,是龍鳳派出所駐村輔警中的“定海神針”。從1995年加入治安聯防隊至今,29年光陰里,他的腳步踏遍18個行政村的每一寸土地,練就了“喊得出每戶人名、指得清每塊地界、說得明每場舊怨”的“三熟”硬功夫。村民們說他是“活地圖”,村干部更直言:“有老宋在,再僵的矛盾也能解。”
2023年,派出所梳理警情發現,轄區年均2500起警情中,35%是鄰里宅基地、田間灌溉等民事糾紛。為把“調解優先”落到實處,所里以宋傳德命名成立“傳德調解工作室”,讓他的“土辦法”變成可復制的治理經驗。
今年1月,向家村村民李某因擴建場壩與甘某等6戶農戶發生糾紛。原來,甘某等人日常通行的道路需經過李某場壩邊緣,而李某新建的保坎導致道路被阻斷,村民需繞行更遠的路才能通行。

眼看矛盾日趨激化,宋傳德第一時間介入。他頂著寒風5次登門走訪,既勸李某“鄉鄰情誼重于磚石”,又引導甘某等人換位思考。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李某將通行道路拓寬至1.4米并修建階梯連接場壩,甘某等人則承諾不再阻攔施工。簽完調解書,李某主動握住甘某的手:“多虧老宋,咱們差點為幾塊石頭丟了情分!”
“矛盾就像打結的麻繩,硬拽只會更緊,得順著線頭慢慢解。”宋傳德沙啞的嗓音里,沉淀著基層治理最樸素的智慧。近兩年,“傳德調解工作室”年均調解糾紛90余起,成功率超95%,帶動轄區治安調解類警情同比下降41%。
更讓治理活力持續迸發的是,老宋牽頭組建“傳幫帶”團隊,8名年輕調解員在他的帶領下,將“鄉音調解法”玩得爐火純青——用方言拉近距離,用諺語化解心結。如今,結合“庭所聯調”機制,工作室已形成“老帶新、民輔協、法情融”的調解格局,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土家山鄉結出累累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