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姚法官當天就到地里調解,俺倆老鄰居的梁子真解不開!”提起不久前的土地糾紛,臺安縣某村村民姜某仍滿是感激。彼時他與鄰居姜某某因一條地壟發生爭執,險些動手,村干部勸不動。關鍵時刻,遼寧省臺安縣人民法院西佛人民法庭庭長姚振寶驅車趕來,剛下車就從包里掏出圖紙和卷尺:“咱不吵不鬧,到地里量一量、算一算,把道理說透了。”不到半小時,姚振寶順著地壟捋清邊界,又拉著兩人回憶多年鄰里情,原本緊繃的氣氛漸漸緩和,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這樣把“調解桌”搬上田埂的場景,在西佛法庭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法庭深耕基層治理,將新時代“楓橋經驗”揉進鄉土人情里,法官們走出法庭、走進田間,用實地勘案、耐心調解,化解了一樁樁矛盾,護住了鄉村的和諧安寧。

庭長姚振寶(左一)到田間核實情況
地頭勘案止紛爭
法理情融化矛盾
農村土地糾紛連著百姓“糧袋子”,也系著鄰里情。西佛法庭不搞“坐堂問案”,法官總往田間跑,把“調解桌”搬到爭議地頭上。
2025年5月,王某訴趙某承包地物權糾紛案開庭。1999年二輪土地承包時,王某家獲一塊地的承包權,卻由趙某等3家耕種;2018年確權后,王某要地,僅趙某拒絕。庭審時,姚振寶發現核心爭議是土地確權證的四至信息——為查明實情,他當即帶雙方去實地查看。
地頭里,姚振寶拿著圖紙量邊界、對地貌,很快查清:王某的確權證四至與實際不符,爭議地是村集體機動地,趙某提交的村民集體簽字證明也印證了這一點。“機動地是集體的,發包得大伙商量,收益也得共享。”姚振寶用大白話釋法,講清訴訟風險。王某解開了心結,主動撤訴。
糾紛了了,姚振寶的工作沒有停止。他利用假期梳理案情后,聯系村干部建議完善土地確權花名冊,及時更新承包明細——“解個案更要堵漏洞,才是真正護安寧。”
4月30日下午,另一村兩戶村民因土地邊界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村委會工作人員急得打電話求助。姚振寶放下手頭事就往村里趕,到了先去地頭看情況,再聽雙方倒苦水。調解時,他先講土地法規,再勸“都是街坊,別為地界傷了感情”。最終,雙方在村干部見證下達成一致,劍拔弩張的沖突化于無形。
聯動解紛提效能
便民服務暖人心
“單靠法庭不夠,得攥緊多方力量。”西佛法庭依托“四所一庭”聯動機制,聯合司法所、派出所等,打通部門壁壘,讓糾紛化解更高效。
針對農村糾紛特點,法庭建“特邀調解員+法官”團隊:村干部、鄉賢先出面調解,靠鄉土情拉近距離;遇復雜糾紛,法官及時介入給出專業指導。同時“線上+線下”并行——線上平臺讓群眾足不出戶解糾紛,對于行動不便的,法官直接上門。
法庭的“一站式”服務也暖:接待、咨詢、立案“一條龍”,工作人員主動引導用調解、和解等方式解糾紛,少走彎路。法官還常往鄉鎮、村里跑,排查苗頭性問題,早發現早化解,從源頭上減少訴訟。
“以前覺得打官司又麻煩又費錢,現在在村里就能解決,法官還上門講法律。”村民的感慨,道盡了便利。如今,更多糾紛化解在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
法治春風潤鄉土
堅守擔當護民生
西佛法庭法官把每一次調解都當成法治宣傳的機會。王某案辦結后,姚振寶特意提醒村民:“領土地確權證時,一定核對權屬、四至,別留后患。”
法庭還定期組織法官進鄉村、學校,開法治講座、發宣傳冊,用農村常見的土地、鄰里糾紛案例,講清“能做啥,不能做啥”。慢慢地,學法懂法用法的村民多了,用法律維護權益成了共識。
如今的西佛法庭,是解紛的“便利店”,也是普法的“宣傳站”。法庭里,“一站式”服務貼心;田埂上,法官身影忙碌;鄉村小院,調解說理暖心。這里沒有驚天大案,有的全是關乎百姓的“小事”;沒有轟轟烈烈,卻有日復一日的堅守。
采訪結束天色漸黑,西佛法庭的燈亮了起來。姚振寶和同事們在整理次日進村的宣傳材料,核對調解案件。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真心化解矛盾,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扎根,為美麗鄉村注入法治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