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林盛街道,一處并不高大顯眼的院落安靜守在村鎮深處,這里就是沈陽市蘇家屯區人民法院林盛人民法庭所在地。
扎根一方水土,凝聚民心熱望。近年來,林盛法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探索案件審理到位、司法服務到位、法官工作到位的“細服務”司法服務模式,將法治力量化為日常點滴,不斷書寫著交織泥土氣息、承載萬千期盼的法治答卷。

庭長劉芳(右二)在八一紅菱街道某村講解土地承包相關法律法規。
案件審理高效化
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依法公正高效審理案件是主責主業。
林盛法庭在司法實踐中因地制宜對案件實行繁簡分流,堅持“難案精審、簡案速審、遠案巡審”,創立訴訟案件“三步診療法”、類案集中審理機制等,通過規范訴前引導、明晰舉證要求、統一裁判尺度等措施,顯著提升審判工作質效。
去年11月,在審理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的鄰里糾紛案件時,法庭采用“三步診療法”精準迅速化解鄰里糾紛。
面對這起涉及多方主體的復雜案件,承辦法官王菲先用“電話問診”厘清責任邊界,再以“現場會診”實地勘查損失,最后通過“陽光聽診”公開審理案件。
庭審中,前期溝通和現場勘驗證據均起到了關鍵作用,王菲嚴格按照庭審程序組織雙方提訴求、說意見,并條理清晰地全面展示證據,在法庭辯論環節還特意放慢節奏,把書面法條轉化為簡潔明了的生活道理,一下子把準了群眾訴求的“脈搏”,最終判決結果獲得雙方當事人認可并當庭履行。
原告、被告均感慨道:“我們自己怎么也整不明白,法官接了案子后,大冷天去現場跑了好幾趟,本以為這官司要打好幾個月,沒想到這么快就把理兒斷明白了!”
該院副院長王忠友表示,以更加高效、清晰、精準的方式化解群眾多發糾紛,是林盛法庭打造讓人民滿意的家門口法庭的重要路徑,通過“三步診療法”化解鄰里糾紛,是法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體現。
截至今年9月底,法庭共審結案件872件,相較去年同期收案降低11.15%。
糾紛處理便民化
“劉法官,太感謝你們了!這兩周天天到我們村兒幫忙調處土地承包的案子,都趕上‘駐村’了!”八一紅菱街道某村委會干部握著林盛法庭庭長劉芳的手,不停地感謝她和她的“勞模法官調解工作室”入戶調解,幫村里化解了50件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案件。至此,該村陳年遺留的該類該批案件僅余8件需要開庭審理。
劉芳是沈陽市勞動模范,2022年年初以來,她牽頭組建了“勞模法官調解工作室”,同時配備熟悉當地情況、頗具威望的專職調解員常駐法庭,對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小額債務等適宜調解的案件,由收案法官初步把關后,迅速導入調解程序。
去年9月初,林盛法庭收到某村58件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案件,均系該村村委會起訴村民要求繳納多年陳欠的土地承包經營費。收案后,多年的工作經驗讓劉芳意識到,村委會大批量起訴村民的訴訟案件將會給整個村帶來不和諧的隱患,于是立即聯系街道及村委會,了解案情來龍去脈。原來,該村近幾個月盤點梳理村集體財產時,發現村集體土地承包費有多戶多年陳欠,造成了村集體財產損失。村干部礙于鄉里鄉親的情面,沒有選擇登門入戶討賬,想通過打官司的方式要回承包費。“這事兒不能這么辦!”劉芳表示,“都是一個村兒的,打官司更傷和氣,這樣,我們‘勞模法官調解工作室’到村兒里做做工作,法官上門服務,應該能贏得大部分村民的信任。”
在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劉芳帶領團隊幾乎每天到該村走訪村民、調解案件。
在村民李大哥家中,劉芳向他講解土地承包相關法律法規,并拿出李大哥和村委會簽訂的承包合同,詳細指明承包及費用繳納的條款。“感謝劉法官到家里來幫忙調和這事兒,我腿腳不便,村委會沒問我要過這錢,我愿意按條款約定繳納費用!”李大哥拄著雙拐站起身說道。
法官入戶調解,維護了村民和村委會之間的和氣。
“劉法官,我們明白應當繳納承包費,可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錢……”“劉法官,我們和村里之前有錢款往來,村里也欠我們錢呢!”劉芳和調解團隊詳細和村委會核對多年賬目及村里和每名村民的錢款往來,根據不同村民情況,一案一策,有的放矢化解每一件案件,讓每名村民都“明明白白知法,舒心放心繳費”。
經過兩周的努力,化解了50件糾紛,法庭從群眾需求出發,悉心服務,避免了群體性訴訟,“土地糾紛涉及農民最關心、最看重的生產要素,開庭審案,不見得‘去根’,真正好的司法服務是讓群眾在形式上感受到方便、在心理上感受到‘通透’。”劉芳說。
近年來,法庭積極構建起多元聯動共治體系:與轄區各街道、村集體組織、司法所、派出所建立聯動會商機制,充分發揮“四所一庭”作用,協助各基層組織開展相關工作,為當地黨委、政府化解疑難問題提供法律支持,主動融入鄉村社會治理。
——針對轄區內多發、頻發的土地糾紛問題,法庭主動總結經驗,與十里河街道、沙河街道、林盛街道開展入村指導土地糾紛化解專項座談會,進一步明確土地糾紛類型、土地承包注意事項等,從根源上減少類案的發生。
——探索創建“支部共建+示范審判+普法教育”的工作模式,積極將法庭黨支部的“黨員法官工作站”設立在村委會,和基層黨組織“結對子”,與基層工作人員一同開展普法座談,向轄區群眾進行普法培訓。2022年以來,林盛法庭共開展巡回審判25次、普法宣傳9次。
——采取入戶調解、線上調解等多種符合轄區群眾需求的便民利民訴訟措施,真正讓司法服務與群眾“零距離”。
“青藍接力”高標化
林盛法庭是一支由“80后”“90后”青年干警組成的充滿活力的集體。6名正式干警全部擁有全日制研究生學歷,作為蘇家屯區法院精心打造的“高素質、高學歷、高標準”模范青年團隊,他們的成長軌跡始終與法庭的發展緊密相連。
這支隊伍的戰斗力,源于深厚的榮譽積淀。走進林盛法庭二樓榮譽室,近20塊榮譽牌匾在墻面整齊排列,“先進集體”“優秀人民法庭”“集體二等功”……見證著法庭的奮斗歷程。榮譽的傳承更體現在個人的成長中:該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黃丹鳳在擔任林盛法庭庭長期間榮獲“全國模范法官”稱號,現任庭長劉芳則曾獲“沈陽市勞動模范”稱號并榮立省法院系統個人二等功。集體榮譽與個人成就交相輝映,為這支隊伍奠定了堅實的精神根基。
青年干警的成長路徑清晰可見,“90后”法官王菲的經歷便是生動縮影。2019年,她以法官助理身份加入法庭,2022年底成為員額法官后,她選擇留在這里,去年審結案件450件左右。“當助理時,別人問起工作年限常會恍惚,因為每一天都過得異常充實。”王菲回憶,成為法官后,她對法庭職能的理解從“表面裁判文書工作”深化為“對案件根源的探究與實質化解”。“現在辦案,不僅要思考‘怎么解決’,更要想‘為什么發生’,還要學會聯動各方力量共同推進。”她坦言,成長離不開前輩的指引,“上次辦理一起繼承案件,原告僅1人主張權利,庭長提醒‘按原告年齡,應有兄弟姐妹’,我通過側面詢問、向村委會了解,最終確認其另有1個姐姐和1個弟弟。若當時直接審判,日后難免引發新的糾紛。”正是這樣的經驗傳承,讓年輕法官少走彎路,更快獨當一面。
作為團隊的“領頭人”,劉芳對這支隊伍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感情。“2010年2月來法庭當法官助理,2014年回法院,直到2022年1月又回到法庭……”她細數自己的經歷,“7年法庭工作讓我成為強基工作的親歷者、見證者、踐行者,看著林盛法庭一步步成為群眾滿意的法庭,我無比驕傲。”在她看來,“強基工程”不僅是硬件設施的提升,更是人心的凝聚。“越來越多優秀年輕人加入后,團隊在多元解紛、普法宣傳中展現出獨特的激情與創造力。”劉芳介紹,庭內干警多篇論文入選省法學會學術研討會,大家主動加入法院“青年理論學習小組”,通過集體學習不斷提升理論與專業素能。
這支年輕隊伍正以傳承榮譽為底色、以實干創新為動力,用腳底板扎扎實實走好司法為民的“最后一公里”。他們為更好服務群眾、化解矛盾、定分止爭使出人民法庭特色“調解新招”,用送到“家門口”的司法服務,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家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