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優化公安政務服務,提升警務效能,今年3月,張家口市公安局依托大模型技術,部署人工智能在公安領域的應用,自主研發了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張警官”人工智能體,民警工作效率、質量呈倍增效應。
在此基礎上,張家口市公安局于9月26日迭代創建了“張警官”思維體,到目前,短短20多天的時間,全局各警種已搭建工具集場景153個,開發各類警務實戰工具2185個,在前期實戰檢驗中,已支撐179起案事件研判。相比人工智能體,思維體實現了從“被動執行指令”到“主動思考辦案”的跨越,數據、線索等自動關聯匹配度、精準度提升30%,研判效率提升65%。
01
交通管理:大數據真正為實戰服務
10月13日下午,懷來縣駕駛人陳某偉的手機收到交警部門發送的一條短信:“陳先生,超載駕駛不僅違法,還可能引發嚴重事故,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請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拒絕超載!”當天,張家口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共為轄區9月1日至10月1日間13名疲勞駕駛違法人員和5名超載違法駕駛人發送短信,這18條短信的制作者正是“張警官”思維體的“宣策通”場景。

在交通管理方面,為解決疲勞駕駛、卡口外超速等問題,交管支隊機動警務大隊副大隊長李強在思維體平臺開發了預警分析工具。如今,民警導入數據后,思維體會根據超速和疲勞駕駛頻次自動劃分紅、橙、黃三色等級預警。9月中旬系統測試以來,支隊已處罰4起疲勞駕駛、3起超速違法行為。思維體的應用對預防大客車司機超速和疲勞駕駛起到了震懾作用。

在生態環保領域,“張警官”思維體同樣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重型貨車尾氣超標排放治理”場景,交警可以及時向環保部門推送違規車輛信息,助力大氣污染防治。
目前,張家口市公安交管系統已搭建事故分析、勤務部署等20多個思維體,涵蓋“宣、防、治、打”等多個場景。交管支隊政委趙春霞介紹,這些工具讓大數據真正服務于實戰,為道路交通安全保駕護航。
02
智能治理:數據賦能矛盾糾紛化解
在張家口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基層基礎大隊大隊長王浩明在電腦上打開“張警官”思維體,進入“矛盾智排”場景,輸入“???派出所各類矛盾糾紛的具體數量”,隨即,“瑣事糾紛111起、土地糾紛6起、家庭糾紛20起……”12類糾紛數據在屏幕上一覽無余,矛盾糾紛的分類統計、高發區域、化解建議等信息也一目了然。“通過思維體,我們能清楚地知道派出所轄區哪一類糾紛比較多,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方向在哪里,可以針對性地指導社區民警開展工作。”王浩明介紹。
在輸入“???派出所未化解矛盾糾紛的情況”后,思維體模型立即分析出,2023年9月16日21時左右,在橋東區某停車場入口,李某與溫某因瑣事發生糾紛的情況。“對于沒有化解的糾紛,我們就會指導跟進,啟動派出所與律師事務所、司法所‘三所聯調’機制。”王浩明說,該局搭建的“矛盾智排”場景,將分散在全市各派出所的糾紛數據整合入庫,實現了“一鍵查詢、精準研判”。
“張警官”思維體的“未成年人‘三端共管’源頭矛盾智能分析”場景,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展現出強大的實戰價值。王浩明輸入“對全市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情況進行分析”,屏幕上很快呈現出一個表格,表格中列明全市未成年人犯罪相關數據情況,快速匯總相關數據,生成未成年人風險隱患報告。

據介紹,“張警官”思維體實現基層工作從“經驗判斷”向“數據決策”轉變。張家口市公安局治安支隊以“矛盾智排、危物智測、未成年人智管”等為基礎框架,搭建了24個思維體。如今,民警通過思維體就能掌握各派出所案件辦理、矛盾化解等情況,讓工作部署更精準。“思維體把沉睡的數據庫用活了,讓專業工作變得簡單高效。”王浩明感慨道。
03
隨身智囊:讓每起案件都得到最優解
“思維體不是智能體的簡單升級,而是警務人工智能的重構。”張家口市公安局科信部門負責人介紹,相較于只能實現單一功能的人工智能體,思維體具備了自主思考、動態規劃的能力,帶來了五大能力突破。

“以前查嫌疑車輛軌跡,得調用多個系統,現在問一句‘查冀G?????近三天軌跡’,思維體自動調用工具生成結果,還能接著問‘同行車輛有哪些’。”張家口市公安局橋西分局民警李連奇說,多輪對話功能讓研判更連貫,效率更高。
這些技術突破的背后,是該局54名民警組成的“駱駝戰隊”日夜攻關的結果。在沒有模板、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他們白天學業務,晚上鉆研代碼,攻克了多模態處理、動態推理等39項核心技術。

如今,這支隊伍已帶動全警創新,24個警種參與到思維體研發中,形成了“研發-實戰-優化”的閉環生態,對全警開放“張警官”思維體應用場景59個,實現日均對話3300余次的高頻應用。張家口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名民警都擁有一個‘隨身智囊’,讓每起案件都得到最優解,讓群眾的安全感更可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