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風拂過博斯騰湖水面,卷起蘆葦叢中白絨絨的花穗;水鳥振翅掠過低空,翅尖偶有飄落的花絮——這幅秋日圖景,正是“西塞明珠”最鮮活的模樣。
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博斯騰湖的生態平衡牽動著南疆生機。滋養它的生命脈絡里,開都河尤為關鍵。
近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第二師分院(以下簡稱“第二師檢察分院”)檢察官來此開展“回頭看”,仔細查看河道治理后的水質與岸線情況,恰巧遇上沿著河邊溜達的老張。

“檢察官同志,你們又來啦!”老張笑著迎上前,手指向清亮的河面,語氣里滿是感慨,“以前啊,這河就是‘這不歸我管’‘那不歸我管’,結果河里的垃圾到處飄。現在你看,水清澈見底,蘆葦花穗飄得自在,我也愛在這河邊散散步。”
老張的話,道盡了開都河曾經的治理困境——因跨區域管轄壁壘,河流垃圾污染問題遲遲得不到根治,不僅影響了開都河的水質,更間接威脅著博斯騰湖的生態。為此,2023年5月,兵團第二師檢察機關和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檢察機關建立了開都河流域檢察協作機制,從“各自為戰”轉向“協同作戰”,凝聚兵地檢察合力,明確線索共享、聯合取證、同步監督的工作流程。

“這股協作守護的力量,也延伸到了博斯騰湖的每一條支流。”第二師檢察分院檢察官李方洲介紹。今年5月,焉耆墾區檢察院收到線索:黃水溝堤防工程施工留下的臨時道路仍未恢復,造成濕地植被枯萎、土壤結構受損。因“地域屬地方、發包方屬兵團”的問題,生態修復工作拖了五年未能完成。
受案后,兵地檢察機關依托《關于博斯騰湖流域保護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的意見》,打出“協作+科技”組合拳,即利用定位技術、遙感影像比對等,精準測定待恢復的濕地區域面積,在此基礎上又通過聯合取證、協同整改,推進生態修復。如今再去黃水溝,裸露的道路已覆滿植被,水流干凈順暢地匯入博斯騰湖。
除了跨區域難題,漁業養殖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檢察機關同樣用心化解。因水質優越,博斯騰湖還盛產各種淡水魚,是新疆最大的漁業生產基地。近年來,部分養殖戶為保護魚苗,在魚塘支起細密的霧網,而鳥兒難以察覺這隱形“陷阱”,頻頻受傷。生態保護和養殖收成擰成了疙瘩。

“這一片鳥多,總飛來抓魚苗,我不用霧網,一年收成就沒了!”今年5月,在焉耆墾區檢察院召開的聽證會上,養殖戶姚某某激動地站起來,語氣里滿是委屈。
“鳥兒吃魚是天性沒有錯,大家保護魚苗也沒有錯,但是我們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面對養殖戶的情緒,檢察官沒有急于反駁,而是拋出一個問題,并在聽證現場做起仿真鳥撞擊實驗:仿真鳥撞上合規網眼防鳥網后順利彈開,撞上細密霧網卻被牢牢纏住、無法掙脫。檢察官隨后又播放了鳥兒被霧網粘住垂死掙扎的真實畫面,在場的養殖戶紛紛陷入沉思。

“我愿意更換合規防鳥網。”一名養殖戶舉手表態。“要是在網上系上反光的彩色布條,鳥兒遠遠就能看見,能區分哪是魚塘哪是湖泊。”養殖戶紛紛參與進來,分享著自己的“土辦法”。檢察干警則趁熱普法,細致講解生態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合規防護措施,群眾智慧與法治建設在此刻實現積極融合。
“近年來,我院始終聚焦博斯騰湖流域生態保護的關鍵問題,以‘絲路行?益啟護’公益訴訟檢察品牌為抓手,用法治筑牢守護屏障。”第二師檢察分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成國軍介紹,2023年以來,兵地檢察機關聯合巡河350余公里,修復生態濕地8.4畝,疫木防治補植更新達8684畝,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宣講100余次。這顆“西塞明珠”的生態底色,正在“檢察藍”的守護下愈發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