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有一處青山環抱間的“民心陣地”,這里以“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務實舉措,化解鄰里間的隔閡、家庭中的矛盾、生活里的難題。
10月30日,法治時報記者走進融合了黎族苗族文化特色的保亭綜治中心,實地探訪該中心規范化建設的顯著成效,見證多元調解的生動實踐,記錄下工作人員用真心解民憂、用耐心化矛盾、用細心護平安的鮮活故事,感受新時代“楓橋經驗”在保亭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

群眾在保亭綜治中心辦理業務。記者高凌 攝
綜治中心服務高效有“秘訣”
踏入保亭綜治中心,群眾接待大廳整潔明亮。公安信訪、檢察服務、訴訟服務等窗口一字排開,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正耐心接待來訪群眾。大廳一側的心理疏導室溫馨靜謐,另一側入駐單位的辦公室里,縣委政法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資規局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形成了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服務格局。
“我們按照‘四統一’原則建設綜治中心,讓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保亭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綜治中心主任陳智康道出了綜治中心服務高效的“秘訣”。
綜治中心配備3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運行,創新采用“常駐+輪駐+隨駐”模式,整合了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等8個常駐部門,住建局、衛健委等11個輪駐部門,以及其他隨叫隨到的相關單位資源,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治理網絡。
在指揮調度室,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縣綜治信息動態,這里既是信息收集、處理、研判的“中樞大腦”,也是縣委領導接待信訪、指揮調度的重要平臺。

保亭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趙文德到保亭綜治中心接訪
今年以來,保亭縣委領導已3次在這里現場接待群眾,針對項目欠薪、道路出行難、房屋辦證難等9件信訪事項,協調相關部門推進問題解決。此外,保亭綜治中心還專門召開5次協調會議,化解了欠薪、鄰里土地爭議等多起糾紛,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充分發揮綜治中心作用。
目前,保亭已完成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并常態化運行,各鄉鎮綜治中心及新星居綜治中心也均已掛牌運行。省、縣、鄉三級工作體系運轉規范、銜接有序,各相關部門資源整合、信息共享,一張覆蓋全縣的平安建設網絡已然成形。
律師為群眾提供免費法律服務
當天記者采訪時,海南外經律師事務所坐班律師李薈正在為一女子解答交通事故賠償相關問題。在李薈耐心細致的講解下,該女子原本緊鎖的眉頭逐漸舒展,連連道謝。
經了解,該女子的丈夫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傷,經交警認定,施工方因三腳架擺放不合理負全部責任。雖然交通事故認定書和司法鑒定書均已出具,且該女子的丈夫被鑒定為十級傷殘,但當事雙方就賠償數額未能達成一致。施工方提出除了支付5萬元醫療費外,再賠償10萬元了結此事,而該女子一家傾向于通過訴訟維權,于是來到保亭綜治中心咨詢。

來訪群眾向保亭綜治中心坐班律師咨詢求助 記者高凌 攝
“十級傷殘的賠償包括醫療費、誤工費、營養費、財產損失等多個方面,具體數額需要依據證據確定。”李薈詳細解釋。她告訴該女子,結合其丈夫已退休、無誤工費損失的實際情況,訴訟判決結果與調解金額相差不大,但訴訟周期較長,至少需要一年時間,還需承擔律師費、訴訟費等前期成本,調解不僅拿錢快,若對方不履行協議還可直接申請執行,更便捷高效。
考慮到女子丈夫后續還需手術取出體內鋼板,李薈建議她在調解時明確10萬元賠償不包含后續醫療費用,為后續維權預留空間。
“非常感謝您的建議,我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盡量通過調解解決,這樣也能早點拿到錢給丈夫治病。”該女子感激地說。
“目前,保亭綜治中心已常態化安排專業律師坐班,為群眾提供免費法律咨詢服務,幫助群眾明晰法律權利、理清維權思路。”陳智康介紹,截至10月底,保亭綜治中心已累計接待各類群眾事項66件,辦結39件,辦結率達59.09%;今年以來,各鄉鎮綜治中心共受理矛盾糾紛258件,化解241件,化解率達93.41%。
快速解決群眾出行難題
“我以前出門要繞好遠的路,現在家門口就能修路,以后出行可方便了!”保亭六弓鄉胡某信望著正在施工的入戶路,難掩心中的喜悅。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保亭綜治中心啟動的“三高”工作機制。
前不久,胡某信來到保亭綜治中心反映,稱他與另外三戶村民住在聯排房,因第一戶村民修建院子,導致其余三戶沒有道路出入,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我們多次和鄰居溝通,也找過相關部門,但一直沒能解決。”胡某信說。
群眾的訴求就是工作的指令。保亭綜治中心立即響應,啟動“高位推動、高效聯動、高標立制”的“三高”工作機制。由保亭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趙文德牽頭調度,召集六弓鄉人民政府、保亭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現場接訪,明確提出“民生優先、難事特辦”的工作要求,打破了“無地不能建”的僵局。
在高效聯動環節,保亭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現場提供政策指導,六弓鄉政府迅速聯合司法所、派出所、資規所、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干部組成專項協調小組。工作人員通過厘清土地權屬、動員農戶讓地、組織施工建設等多維度措施,穩步推進道路建設。
與此同時,資規部門和鄉鎮牽頭總結經驗,在社工部門的指導下,將“以證為基礎、無證歸集體”的原則寫入全縣各行政村村規民約,實現了“解決一件,影響一片”的長效治理目標。目前,這條承載著4戶村民期盼的入戶路已順利開工建設。
看著一天天延伸的路面,胡某信感慨道:“綜治中心真正把群眾的‘急難愁盼’放在心上,幫我們解決了多年的難題。”(麥文耀 趙世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