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的工資總算有了著落,還有這么多部門幫我們撐腰!”10月20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綜治中心的“金牌調解室”內,建筑工人老鄧緊握剛簽好的調解協議,激動不已。與他同行的三名工友也終于舒展眉頭,近一個月來壓在心頭的欠薪難題,在公安、法院、人社局等多部門聯動調解下,畫上了圓滿句號。
“糊涂賬”引出欠薪困局
今年6月,老鄧等四人經包工頭劉某介紹,來到鐵門關市某工地務工。然而開工沒幾天,一筆“意外之財”讓幾人陷入困惑:勞務公司突然向他們的賬戶轉入26780元,備注為“5-6月工資”。
“我們才干了幾天,哪來這么多工資?”正當他們疑惑時,包工頭劉某緊急聯系四人,稱這筆錢是“財務誤操作多打的款”,要求立即退還。出于對“工頭”的信任,四人未加核實便將錢悉數轉回劉某賬戶。

誰知工程結束后,劉某竟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拒絕支付工資,并稱之前退回的款項已用于償還承包商的借款,欠薪問題應找勞務公司解決。而勞務公司則拿出有工人簽字確認的工資明細表,堅稱“工資已足額發放,公司不擔責”。
一邊是推諉的包工頭,一邊是“證據齊全”的企業,四人維權無門,僅憑手寫的出勤記錄,陷入僵局。
多部門合力破局,厘清責任鏈條
走投無路之下,老鄧等人來到第二師鐵門關市綜治中心求助。中心迅速啟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由司法局牽頭,聯合公安、法院、人社局成立專項調解小組,展開跨部門協作。

調查過程中,人社局調取工資發放流水,公安民警核實資金流向,法院工作人員則現場釋法說理。真相很快浮出水面:勞務公司確已足額支付工資,甚至曾為劉某墊付40余萬元工人工資;而四人簽署的工資表雖包含爭議款項,實為劉某在未明確告知性質的情況下要求簽字。法律層面,勞務公司已履行支付義務,欠薪責任明確指向包工頭劉某。
6小時調解促和解,司法確認筑防線
10月20日,在“金牌調解室”內,調解員直面矛盾核心:“工人跟著你干活,發薪是你的法定義務,不能因個人債務糾紛轉移責任!”
面對確鑿證據,劉某最終認清問題,當場簽訂調解協議,承諾于12月15日前付清26780元工資,若逾期將承擔10%違約金。法院同步進行司法確認,為協議賦予強制執行力。

“原本以為這錢打水漂了,沒想到這么多部門一起幫我們!”老鄧的感慨道出了工友的心聲。
此次糾紛的高效化解,正是第二師鐵門關市綜治中心深化“綜治牽頭、部門聯動、多元化解”機制的生動實踐。通過“金牌調解室”這一平臺,各部門各司其職、協同發力,既解開了勞動者的“薪愁”,也彰顯了法治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堅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