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民警劉虎(左一)與張航(右一)來到通遠街道何村大棚區向菜農宣傳反電詐知識和冬季用電安全注意事項。
11月4日上午,高陵全季西紅柿官寺示范園內,新溫室大棚建設正忙。工人合力架起銀白色鋼架,電焊火花點點閃爍,挖掘機轟鳴作業,村民協助搬運建材,現場一派火熱景象。
西安市高陵區素有“關中白菜心”美譽。在該區通遠街道,3.8萬畝耕地中48%用于蔬菜種植,建有5000余個溫室大棚。這里既是當地農戶的“致富棚”,也是西安城區的“菜籃子”核心供給地。
不過,這樣的核心供給地曾讓當地村民苦惱——半夜蔬菜被偷、設備被破壞。“‘人住村子、耕在大棚’的‘住耕分離’格局,讓凌晨時段成為大棚防范的‘真空期’。”西安市公安局高陵分局通遠派出所副所長孟毅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通遠派出所針對蔬菜受損、設施被盜等涉農警情,推出“四時助農”工作法,即巡邏在群眾休息時、防范在群眾交易時、宣傳在群眾休閑時、服務在群眾需要時,將警務服務深植田間地頭,以警村共治為“菜籃子”筑牢安全屏障。
孟毅介紹,通過構建“警格+網格”聯巡聯防機制,派出所聯合村組干部、“紅袖標”群防力量,將巡邏重心放在群眾休息后的凌晨時段。
民警劉虎與張航是夜間巡防的搭檔。他們采取“車巡+步巡”模式,早已將4公里的大棚巡邏圈和12個大棚區出入口的位置刻在腦海里。
“每個大棚都巡邏到才算守住了安全底線,每次巡完微信步數都過兩萬。”劉虎告訴記者,遇到農戶夜間灌溉,他們便搭把手,排查用電隱患,灌溉結束后再護送農戶回家。
每天清晨和下午各有兩個時間段是通遠街道蔬菜交易市場的人流高峰期。3000人次的日均流量、數十萬元的交易額背后,價格爭議、貨款拖欠等糾紛時有發生。
為了讓農戶“交易放心、經營安心”,通遠派出所將警務室“搬”進交易市場,把調解現場“設”在大棚旁,及時疏導擁堵、調處糾紛。
今年3月,官寺村三組村民張毓松因菜商刻意壓價與對方發生爭執,雙方情緒激動,險些動手。巡邏至此的民警朱永江第一時間介入,通過安撫情緒和講解法律條文,最終促成菜商按合理市場價收購,為張毓松挽回經濟損失。“幸虧有民警在。”張毓松感激地說。
宣傳要選在群眾休閑時。民警發現單純發傳單效果不佳,便改用“田間課堂”模式,在村上組織的秦腔、電影等演出活動開場前,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解反詐知識,并通過展板、視頻、以案說法等形式普及大棚設備安全、防火防盜等知識。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群眾增強了安全意識。
11月4日下午,民警們又迎來了一天中的“放學時刻”,他們穿梭在學校和各個大棚之間,主動為接送孩子有困難的農戶提供接送服務。不只如此,民警還利用回所辦事的間隙為忙于農事的村民代辦證照,辦好后再送到群眾手中,構建起民生的“幸福圈”。
如今,警村共治的合力不斷凝聚,護航成效愈發顯著:高陵全季西紅柿官寺示范園、何村、火箭村三大蔬菜基地實現連續200天大棚“零破壞”、盜竊警情“零發生”,詐騙類警情同比下降14.3%;今年以來,民警累計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超80萬元。
“我們村的大棚產業能有今天的紅火局面,離不開政策扶持和村民實干,也離不開轄區派出所的保駕護航。”官寺村黨支部書記卞青建告訴記者,“大家發展大棚的底氣更足了。”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擺在突出位置,對基層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守護‘菜籃子’安全是我們的重要責任。”通遠派出所所長劉博表示,將始終把“三農”問題放在心頭,以“警務圍著農時轉、民警貼著農戶走”為根本,深化“四時助農”工作,以更高標準抓實警村共治。
(記者 屈荔鵬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