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費有著落了!這面錦旗,是我們農民工掏心窩子的感謝!”
在貴州省惠水縣綜治中心服務大廳,農民工龍某某雙手捧著鮮紅的錦旗,指尖因激動微微顫抖,錦旗上“傾心為民解憂,真心為民辦事”12個金字,在燈光下映著她眼角的淚光。
這溫暖的一幕,是惠水縣綜治中心以“黨建引領、部門協同、服務前置”為導向,破解農民工討薪難題的生動縮影。自該中心升級改造以來,這里不僅是矛盾糾紛的“化解站”,更成了連接黨委政府與群眾的“暖心橋”。

快響應:“135工作法”架起討薪“快車道”
龍某某的焦慮,曾是許多農民工的共同困境。去年底,她在惠水縣某工地務工后,工資被拖欠近4000元。眼看孩子新學期學費沒了著落,急得整夜睡不著,抱著最后一絲希望,她走進了惠水縣綜治中心服務大廳。
“您別急,我們一定幫您把錢追回來!”工作人員的承諾擲地有聲。針對龍某某等農民工的“薪”憂,惠水縣綜治中心立即啟動快速響應機制,聯動縣人社局、法院、司法局、住建局組建“討薪專班”,并開辟“綠色通道”,將“135工作法”落到實處:1天內完成訴求受理與部門對接,當天就聯系上涉事企業核實情況;3天內組織雙方調解,惠水縣司法局律師現場提供法律援助,住建局工作人員同步核查項目工程款撥付情況;5天內啟動聯動處置,人社局勞動監察專員依法向企業下達整改通知,倒逼企業結清拖欠工資。
當龍某某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3675元工資時,她反復摩挲著信封,聲音哽咽:“原以為要等很久,沒想到5天就拿到了錢,這速度比我想的快太多了!”這起討薪案的高效化解,不是偶然。“135工作法”如同一條“維權快車道”,讓“即接即辦、快辦快結”從承諾變成了農民工手中的“定心錢”。截至目前,通過該機制化解的討薪訴求,平均辦結時間不超過7天。

聚合力:“三調聯動”織密矛盾“防護網”
“討薪難,難在‘多頭跑、反復找’,我們就是要打破部門壁壘,讓群眾‘進一扇門、解所有憂’。”惠水縣綜治中心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多元調解的核心邏輯。該中心深度整合訴訟服務中心、勞動監察、仲裁等核心資源,將“三調聯動”機制(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擰成“一股繩”,用“溫情+權威+剛性”的組合拳,破解討薪糾紛中的“扯皮”難題。
此前,某樓盤項目因資金周轉問題,拖欠20余名農民工工資近80萬元,農民工多次維權未果,甚至萌生了集體上訪的念頭。該中心接到訴求后,沒有“單打獨斗”——人民調解員先上門與企業負責人“拉家常”,講清拖欠工資的法律后果與社會影響;行政調解員(人社局專員)調取項目資金流水,督促建設方優先撥付工資款項;司法調解員(法院訴前調解法官)則同步制定“訴前保全預案”,明確若調解不成將依法快速立案執行。
多部門協同作戰下,企業最終在10天內籌集資金,為20余名農民工結清了全部工資。“他們是真的幫我們說話!”拿到工資的農民工王師傅說。這種“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模式,讓矛盾化解更高效。去年以來,惠水縣越級訪同比下降42%,群體訪同比下降60%,曾經可能“發酵升級”的討薪糾紛,如今大多在基層就被“溫柔化解”。

實運行:“民心驛站”撐起群眾“安心盾”
“不僅要討回工資,還要讓所有矛盾都能在這里‘畫句號’。”2025年6月,惠水縣綜治中心正式實體化運行,從“單一服務”轉向“綜合兜底”,打造起“矛盾終點站”。走進中心大廳,勞動爭議、經濟糾紛、鄰里矛盾等服務窗口一字排開,群眾無論遇到啥難題,都能找到“對口”的解決渠道。
實體化運行半年多來,惠水縣綜治中心交出了一份溫暖的“民生答卷”:化解勞動人事爭議46件、經濟金融活動糾紛21件、山林土地水利糾紛12件、房屋物業糾紛8件,為農民工追回工資共計165.8萬元;收到群眾送來的錦旗12面,每一面背后,都是一個“眉頭舒展”的故事。有個體戶通過調解拿回被拖欠的貨款,有老人通過法律援助解決了贍養問題,更有無數農民工像龍某某一樣,靠著這里的幫助,讓家人的生活有了“底氣”。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在這‘一站式’就搞定,這才是真正的‘為民服務’!”常來中心咨詢政策的居民李阿姨說。如今的惠水縣綜治中心,不僅是基層治理的“主陣地”,更成了群眾心中的“安心盾”。在這里,“群眾訴求不出中心、矛盾化解在基層”不是口號,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真實場景。
一面面錦旗,是群眾對公平正義的認可;一次次調解,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惠水縣綜治中心始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當作工作的“風向標”,惠水縣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還將深化機制創新,讓“暖心橋”更堅固,讓“解民憂”更及時。在平安惠水、和諧惠水的建設路上,這份“以人民為中心”的溫度,正化作源源不斷的治理力量,溫暖著每一個群眾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