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增強未成年人家長監護責任與教育能力,近日,重慶市銅梁區人民法院聯合區婦聯特邀專業家庭教育指導師,以向3組離婚家庭提供個性化家庭教育指導為契機,探索推行因“齡”施教式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機制。針對涉案未成年人或失管未成年人的家庭,根據其子女所處年齡段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提供精準、科學、有效的指導服務,將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和司法實踐深度融合,為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父母“量身定制”指導方案。
“情感不缺席”(0~6歲幼兒期):
為6歲孩童重建父子親密關系
今年6歲的小林,其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外地,親子關系疏遠。法官與指導師聚焦父親角色缺失問題,通過情景模擬與溝通指導,幫助母親積極維護父親形象,鼓勵父親通過定期視頻、設定“專屬親子時間”等方式主動融入孩子生活,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讓小林在父母分開后依然感受到完整的關愛。
“為愛而和解”(7~12歲學齡期):
8歲兒童的父母達成一致
小花剛滿8歲,其父母不久前經法院調解離婚,離婚調解協議中約定了探視權和撫養費的問題。但離婚后父母雙方因探視權和撫養費執行問題導致矛盾不斷升級。小花母親指責其父親并未按時支付撫養費,而其父親則表示是因小花母親并未按照調解協議協助其探視小花。指導師與法官協同介入,一方面明確探視權與撫養費在法律上不是互為前提的,另一方面引導雙方從孩子成長需求出發,共同制定可行探視方案。最終父母達成一致意見:母親積極配合探視,父親主動履行撫養費支付義務,實現法律權益與親子關系的雙重修復。
“讀懂少年心”(13~18歲青春期):
16歲抑郁癥少年的家庭療愈
16歲的小欣患有嚴重抑郁癥,需要藥物治療,目前休學在家。近年來,小欣父母因經濟問題及小欣患病等原因產生矛盾,并訴至法院要求離婚。承辦法官接手案件后,對小欣的身心狀況極為關切,并了解到因小欣父親對抑郁癥存在認知誤區,認為小欣患病花費過多,甚至將小欣的藥物扔掉,這不僅加劇了家庭矛盾,也讓小欣對父親產生厭惡,渴望父母早日離婚。法院聯合婦聯及指導師對小欣開展了專業心理疏導,紓解其負面情緒,同時向其家長科普抑郁癥知識,破除“矯情”誤區,并通過真實案例向其父母說明家庭矛盾對未成年人心理的嚴重影響,喚起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責任。
此次聯動指導是銅梁區法院延伸家事審判職能的重要實踐,通過“法律+教育+心理”多維介入,為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家庭提供精準支持。下一步,該院將持續深化未成年人協同保護機制,以司法力量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