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沂源縣燕崖鎮某村,有一塊矗立村頭五百余年的古碑,經相關部門鑒定,這塊古碑可追溯到明弘治年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村民們來講,這塊古碑不僅是村莊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承載著歷代村民的集體記憶和鄉土情感。“這是我們村的‘活歷史’。”村民們直言。
然而,9月30日清晨,有村民路過村中大槐樹時,卻發現古碑不翼而飛。消息迅速傳開,整個村子頓時炸開了鍋。村民們立即報案,燕崖派出所民警們迅速趕赴現場……
古碑失蹤,焦慮彌漫整個村莊
在村里調查走訪的過程中,民警們越發了解這塊石碑對村民們的重要性。調查的同時,焦慮也在村莊里悄悄蔓延開來。有村民懷疑“內鬼作案”,還有村民每天致電派出所追問進展。民警深知,這起案件,不僅關乎文物安全,更牽扯著全村人的情感紐帶。

“心一下子就空了,跟丟了魂似的。”“從小就在這碑下玩,這是我們村的根啊。”民警走訪時,村民們一句接一句地訴說著石碑之于村子的重要性。
“第一反應是‘壓力如山’,村民的期盼、文物的價值、案件的難度都壓在肩頭。但是如果案件不能及時偵破,不僅會造成不可逆的歷史文化損失,也將嚴重傷害村民感情。我們必須給村民一個交代。”沂源縣公安局燕崖派出所民警劉鑫銘表示。
可是,偵查從一開始就充滿挑戰。案發地位置偏僻,監控稀少;嫌疑人反偵查意識極強,為了不被發現,他們在作案時利用小推車、三輪車多次轉運,路線迂回曲折。民警通過調取多個監控,發現兩名男子盜碑后從沂源竄至蒙陰。
線索一度中斷又遇“柳暗花明”
為了盡快破案,專案民警們決定兵分三路同步開展偵查:一路走訪村民收集線索,一路排查沿途社會監控,一路根據車轍痕跡推斷軌跡。

當民警追蹤至蒙陰時,線索一度中斷。面對僵局,民警通過系統排查海量線索,終于捕捉到嫌疑車輛一閃而過的畫面。這一“柳暗花明”的發現,讓案件從“線索中斷”到“軌跡重現”,實現了關鍵突破。
“這條線索不僅重新打通追蹤路徑,更重要的是幫我們精準研判出了嫌疑人迂回逃往泰安的路線,徹底扭轉了偵查局面,為最終落地抓捕指明了方向。”劉鑫銘介紹。
十余天里,民警六次跨市追擊,白天排查、夜間分析,“監控不夠,就用腳步補。”

10月14日,在泰安警方配合下,民警于泰安市某村隱蔽處起獲古碑。與此同時,兩名嫌疑人身份被鎖定,并確定其落腳地點。10月20日,公安機關掌握嫌疑人王某、李某犯罪事實后形成的強大法律威懾,讓二人意識到逃跑無望,最終選擇自首。他們坦言:“沒想到你們會為了一塊石頭追到老家……我們服了!”
村民們敲鑼打鼓,接古碑回家
古碑追回的消息傳回村里,村民自發組織鑼鼓隊,一路歡騰來到派出所,接古碑回家,同時送上錦旗,表達對民警的感謝。當民警護送石碑回村時,村民們圍在一起,比過年還熱鬧。村民們圍住民警,緊緊握著他們的手:“太感謝了,幫我們找回了這個鎮村之寶!”

“當時在現場,深切感受到村民對古碑的深厚情感,看到鑼鼓喧天的熱鬧場景和村民激動的神情,覺得辛苦都是值得的。這不僅是對破案工作的認可,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為民辦實事’的信念。”劉鑫銘說。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碑,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如今古碑的位置已經加裝了監控和防護設施,同時還安排了村民定期巡查;民警們同時開展保護宣傳,增強村民對古碑的保護意識,形成警民共護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