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法官和調解員,不僅幫我們挽回了損失,更保住了下半年的收成!”握著嶄新的錦旗,黑龍江省伊春市鐵力市年豐鄉凌云山村村民馬某、單某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這溫情一幕的背后,是鐵力市人民法院鐵林人民法庭深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法庭建設賦能基層治理,成功化解一起涉農侵權糾紛的生動實踐,彰顯了楓橋式人民法庭在鄉村振興中的法治擔當。

事情要從兩年前說起。2023年,馬某與單某承包了300畝村機動地種植大豆作物,次年,村民宮某在相鄰的林場林地承包地內種植人參。為解決雨季排水問題,宮某未與鄰里協商,便在村集體農田道原有0.8米涵洞管的基礎上,私自加裝兩個1.2米涵洞管。排水量驟增導致馬某、單某的農田連年被淹,2025年雨季再次造成4公頃大豆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超5萬余元。
雙方多次協商無果,宮某拒不擔責,馬某、單某多次報警、信訪均未解決,最后向鐵力市綜治中心求助。鐵力市綜治中心指派年豐鄉綜治中心牽頭協調解決。年豐鄉綜治中心與年豐司法所、年豐林場工作人員初步進行了現場勘察,但因雙方情緒激動,雙方各執一詞,未能達成一致。


接到綜治中心求助時,汛期已近,若不及時處置,損失將持續擴大。作為“四所一庭一中心”聯動機制的關鍵一環,鐵力市人民法院鐵林人民法庭迅速響應,張淑霞法官與綜治中心、司法所及林場工作人員組成聯合調解組。一邊安撫雙方激動情緒,一邊精準鎖定核心問題:宮某擅自改變排水設施的行為已構成侵權,向其釋明行為的違法性及賠償義務,同時客觀分析訴訟中可能面臨的鑒定周期、費用成本等風險,引導雙方理性權衡。另一邊,聯合調解組發揮“背對背疏導+面對面協商”的楓橋調解優勢,司法所工作人員以鄉規民約、鄰里情誼為切入點,綜治中心人員則統籌梳理糾紛脈絡,形成“法理引路、情理暖心”的調解合力。經過數小時的耐心勸導,宮某終于認識到自身過錯,雙方達成一致協議:宮某當庭一次性賠償馬某、單某兩年損失4萬元,并承諾月末前完成排水渠清淤,逾期將支付違約金,法庭當日進行司法確認。糾紛化解并未就此止步,秉持楓橋人民法庭“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工作理念,張淑霞法官針對案件暴露出的排水設施隱患——涵管改造后仍存在坡度不足、淤泥堵塞等問題,及時向年豐鄉政府制發司法建議,推動源頭治理。

這份兼具針對性與操作性的建議迅速落地,相關部門和宮某立即對排水渠進行系統整治,徹底消除了水患隱患,讓馬某、單某的農田安然度過后續汛期。心懷感激的馬某、單某特向鐵力市人民法院鐵林法庭贈送了錦旗。這不僅是群眾對司法服務的認可,更是對楓橋式人民法庭建設成效的肯定。在這起糾紛處置中,鐵力市人民法院鐵林法庭立足“司法保障+基層治理”雙重職能,以精準法律指導錨定糾紛化解,綜治中心發揮樞紐調度作用,司法所依托“人頭熟、情況明”優勢靠前服務,“四所一庭一中心”聯動機制的高效運轉,讓糾紛化解在基層、矛盾消弭在萌芽。
如今,在鐵力市,鐵林法庭正以新時代楓橋人民法庭建設為抓手,將司法服務融入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用法理明晰邊界,用溫情化解隔閡,用建議推動治理,讓“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楓橋精神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為鄉村和諧穩定與農業生產安全注入源源不斷的法治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