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江蘇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實施三十周年。三十年來,淮安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以《條例》為基石,將“見義勇為”四個字,從紙面的定義,化為了一個個可感可知的鮮活故事,凝聚成一座城市向上的力量。
及時表彰讓榜樣力量閃耀

2023年1月,漣水縣56歲的孫連舉途經一處溝渠時,突遇一家祖孫三人落水掙扎。危急時刻,孫連舉奮不顧身跳入冰冷河水,最終在村民協助下將三人全部救起。事發后,淮安市見義勇為基金會依托與公安機關的聯動機制,迅速完成行為確認,并第一時間將榮譽送到他手中。

孫連舉表示,自己當時脫衣服就下去了,真沒感覺自己有什么危險,只想著他們一家三口在水里面,少一個都不得了。

這份及時的認可,是對義舉最直接的褒獎。今年7月,孫連舉站上了更高的榮譽殿堂,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稱號。

淮安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協調指導部主任朱海濤表示,為確保見義勇為行為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基金會第一時間確認、第一時間獎勵。截至目前已經選樹出年度勇士30人、季度勇士66人。

三十年來,淮安已確認見義勇為人員數千名。及時的表彰獎勵,樹立起一個個可信可學的身邊標桿。
長效關懷為勇者排憂解難




榮譽授予一時,關懷陪伴長久。三十年來,淮安市將見義勇為人員的冷暖放在心頭,致力于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張仕清表示,家中有3名殘疾人,生活難以自理。感謝洪澤區見義勇為基金會每到逢年過節都會上門看望,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2024年,基金會在走訪中了解到,張仕清在家庭連遭變故后,毅然扛起照顧三位殘疾家人的重擔。基金會隨即主動協調民政部門,協助其家庭辦理政策保障,切實減輕了生活壓力。

淮安市洪澤區見義勇為基金會副理事長管榮華表示,作為見義勇為人員的“娘家人”,始終關注著他們的生活情況,發現他們遇到困難時,基金會會第一時間上門了解,力所能及幫他們解決問題。
張仕清的經歷,是淮安健全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障機制的生動體現。僅去年一年,基金會便走訪504人次,成功幫助解決實際困難24件。
全民傳播讓正氣之歌嘹亮




讓見義勇為的精神種子播撒到每個角落,是這項事業永葆生機的關鍵。江蘇省清江中學的朱頂才老師,在火場中勇關燃氣閥門的義舉被評為省級先進。此后,他在基金會支持下,組建了校園見義勇為志愿服務隊。
朱頂才老師表示,他覺得宣傳見義勇為特別有意義,作為見義勇為人員,更是一名人民教師,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份努力,讓見義勇為精神能夠更好地薪火相傳。

如今,他已帶領90多名隊員,向超過4000名市民傳播義舉精神。在淮安,像這樣的志愿者有近千名,他們組成的百支服務隊,活躍在城鄉之間,成為弘揚正氣的生力軍。

淮安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宣傳文化部主任吳哲邦表示,志愿者們通過走進學校、社區、公園、鄉村等地方普及見義勇為的相關知識,讓廣大群眾可以近距離地了解和認識見義勇為,讓社會更加正氣充盈。



此外,從見義勇為主題公園到校園主題園,多元化的宣傳陣地正讓“勇為”與“敢為”的社會風尚在淮安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