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綜治中心)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重要載體。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人民法院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運行工作的指導意見》,西寧市城西區人民法院準確把握“最后一道防線”的自身定位,在城西區綜治中心設立“訴訟服務室”,基層治理再添法院力量。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西寧市城西區綜治中心,了解城西區人民法院在幫助基層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實效。

群眾身邊的“解紛樞紐”
走進西寧市城西區綜治中心,寬敞明亮的辦事大廳內各類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從引導臺到二樓的各個辦公場所,每一名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忙碌而有序地工作著。在綜治中心的二樓,記者看到了西寧市城西區人民法院派駐城西區綜治中心的三級高級法官楊仿潔。談及法院在綜治中心的工作,他向記者娓娓道來。
“今年1月至9月,城西區人民法院委托城西區綜治中心辦理調解案件410件,指導調解成功物業糾紛案件245件并及時履行,調解成功率達65%。”對于自身的工作,楊仿潔信手拈來地向記者說出了一組數據。2023年5月,他被派駐城西區綜治中心,是當時全省首位法院派駐至轄區綜治中心履職的員額法官。
2023年5月,城西區人民法院與城西區司法局簽署《訴調對接工作備忘錄》,在選派1名法官常駐區級綜治中心的基礎上,全院8個業務部門與轄區業務單位分級聯動開展指導調解、訴調對接、以案釋法工作。近三年來,累計參與調解指導、司法確認、法律咨詢、重點信訪事項2603次(件)。“法院+綜治”縱向發力,橫向吸收金融、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等行業、專業調解力量,實現與司法調解的有機銜接,構建了“非訴挺前、訴訟斷后、有機銜接、協調聯動、智慧便民”的多元解紛格局。城西區人民法院主動打破“坐堂問案”的傳統模式,推動司法服務從“法庭內”走向“社區里”,從“事后裁判”延伸到“事前預防”,真正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溫度與速度。
一名家住昆侖陽光城小區的李阿姨感慨:“以前打官司要跑法院、找律師、交材料,現在社區綜治中心就能立案,還有法官現場指導,太方便了!”
“城西區人民法院派駐的法官在矛盾調解中增添了更加專業的法律力量,為形成城西區‘解紛樞紐’提供了法治力量、司法智慧,楊法官在處理矛盾糾紛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幫助。”城西區綜治中心專職人民調解員馬忠說。
織密矛盾糾紛“安全濾網”
走近城西區綜治中心的宣傳欄附近,記者看到宣傳展示架上擺放著《非訴化解倡議》《先行調解告知書》《有糾紛找綜治》等宣傳資料,向來訪群眾廣泛宣傳矛盾調解工作成本低、便利高效的特點,增強廣大群眾對調解工作的信任感。
2023年以來,城西區人民法院堅持“非訴挺前、訴訟兜底”,依托各類解紛力量非訴化解矛盾糾紛9638件,委托綜治中心調解各類矛盾糾紛2684件,其中物業糾紛896件,占33.4%,綜治中心調解成功1375件,申請司法確認299件,調解成功率為51.2%,調解成功的案件即時履行率為78%,充分發揮了綜治中心在矛盾糾紛化解中分層過濾作用。
在城西區綜治中心,物業糾紛是轄區最常見的矛盾糾紛之一。因物業糾紛涉及到千家萬戶最直接、最根本的生活權益。同年9月,城西區人民法院聯動城西區司法局、區城鄉建設局等部門在綜治中心成立“安居調解室”,根據投訴量、訴訟案件數,制作“物業糾紛高發小區名單”,以“物業企業星級評價”、物業“紅黑榜”為抓手,倒逼物業企業主動整改物業服務瑕疵,從源頭上減少物業糾紛。自“安居調解室”成立以來,累計調解成功物業糾紛、供熱糾紛268件。2024年,城西區人民法院受理物業糾紛訴訟案件218件,較2023年248件同比下降13.7%;今年1月至5月受理物業糾紛訴訟案件82件,較2024年同期104件同比下降21.1%。
“眼看馬上到供暖的時間了,我特意來咨詢一下如果家里暖氣不熱應該怎么維權,聽說綜治中心這方面的問題處理得很好,我來看看。”市民殷先生說。
“精準指導”提升解紛能力
近年來,城西區人民法院建立“1+1+N”指導調解模式,由一名法官、一名助理對接指導多個調解員的方式,實現調解員的精準指導。注重類案司法研判和總結提煉解紛要訣,運用案例庫、法答網精選案例和精選問答開展調解員法律業務、調解技巧培訓,累計組織參訓人數120人次,全面提升綜治中心預防治安風險和“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
“勞動合同怎么簽才規范?”“員工離職手續有哪些注意事項?”“社保漏繳會帶來哪些后果?”
今年4月,城西區人民法院聯合城西區綜治中心在力盟商業街開展“用工風險早預防營商環境共護航”專題普法宣傳活動。活動現場,紅色橫幅高懸,法治宣傳展板整齊排列,法院干警身著制服,穿梭于企業展位之間,手中厚厚的《企業用工常見法律風險防范指引宣傳手冊》成為企業代表爭相領取的“香餑餑”。
“感謝法院對城西區綜治中心工作一貫的支持,有他們作為堅強的后盾,我們就像吃下了‘定心丸’,開展基層治理工作的底氣更足了。”城西區綜治中心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