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未散,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北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林間小徑上,已響起沉穩的腳步聲。互助縣公安局加定派出所所長李振興背著30斤重的裝備包,沿著手機導航里蜿蜒的紅色路線開始了一天的巡護,這是他當天要巡護的35公里林海防線。“現在是云杉育苗季,哪怕錯過一個可疑腳印,都可能給盜挖者可乘之機。”他蹲下身,指尖輕輕拂過地面新鮮的泥土,目光警惕地掃過周邊的樹苗——這片森林,既是祁連山生態走廊的“綠色動脈”,也是他和同事用腳步丈量了無數次的“責任田”。
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外圍保護的核心區域,北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7.5%,孕育著雪豹、馬鹿等20余種珍稀野生動物,生長著青海云杉、油松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每年為下游地區涵養水源超1.2億立方米。守護這片林海的是加定派出所一支由7名民警、輔警和6名村警、67名義警組成的“生態衛士隊”。加定派出所跳出“單一治安管理”的傳統框架,首創“警務+生態”融合模式,將治安巡防、生態保護、法治宣傳和民生服務擰成“一股繩”,讓這片林海連續5年實現盜伐、盜挖、偷獵重大案件零發生,更以“小團隊”的實踐,探索出基層公安參與生態治理的“大路徑”,為全國林區生態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北龍山樣本”。
從“用腳丈量”到“科技賦能”的林海防線
“裝備檢查好,對講機保持暢通,注意觀察紅外攝像頭盲區!”每天清晨,“生態衛士隊”隊員們的集合聲準時在林海間響起。3個巡護小組分別攜帶望遠鏡、執法記錄儀、北斗定位終端出發,奔赴不同片區——這是加定派出所堅持了8年的“晨巡制度”,也是守護林海的第一道防線。
“以前巡護靠‘人海戰術’,這片林子地形復雜,很多地方手機沒信號,全靠指南針和經驗。”有著多年巡護經驗的加定派出所教導員潘劍麟,背包上掛著一個磨得發亮的指南針,這是曾在大霧中迷路時救過他命的“老伙計”。多年來,他和同事累計巡護里程超5萬公里,磨破了32雙警用膠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林區的地形地貌、動植物分布,以及每一片陡坡的防滑點位。“現在不一樣了,科技讓我們這支小隊伍的巡護更精準。”他點開手機里的“林區巡護系統”,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紅外攝像頭的監測畫面,馬鹿、狍子等野生動物的活動軌跡清晰可見。
加定派出所的“科技賦能”始終緊扣林區實際需求,針對林區信號覆蓋不足的問題,聯合通信部門在重點片區建設應急通信基站,確保巡護人員進入深山也能實時聯網。為生態管護員和牧民群眾配備巡護記錄儀,將群眾力量納入巡護體系,實現發現異常——實時上傳——快速處置的閉環響應。在野生動物活動頻繁區域布設的紅外攝像頭,不僅能監測偷獵行為,還為科研機構提供了雪豹、馬鹿等野生動物的珍貴活動數據,讓巡護工作延伸出“科研價值”。
“以前巡護是‘被動發現’,現在是‘主動預警’。”李振興介紹,2023年以來,通過“科技+人力”巡護,派出所及時發現并制止盜伐、盜挖行為多起,處置效率較往年提升60%,而巡護人力成本卻降低了30%。
2023年10月,民警在巡護時發現一片云杉苗根部泥土有松動,地面留有模糊腳印。通過調取周邊紅外攝像頭畫面,鎖定犯罪嫌疑人的逃跑路線后,民警聯合另外兩組巡護人員,在犯罪嫌疑人可能途經的路口設伏,最終在3公里外的山洞將犯罪嫌疑人抓獲。“被盜的云杉苗是林場培育的3年生優質苗,每棵都關系到林區的生態修復。如今補種的240株云杉苗已長出了新的枝葉,”一名巡護民警說,“我們人少,但盯緊每個細節,就能守住林海的‘生態未來’。”

從“管理為主”到“護林為民”的溫情實踐
“警官,我家的牛跑進核心保護區了,雨太大找不到,你們能幫忙嗎?”2024年5月的一個雨天,加定派出所值班民警接到牧民桑杰的求助后,立即穿上雨衣、帶著繩索出發,冒雨在密林中穿梭數小時,終于在一片云杉林里找到了受驚的牛,并送回桑杰家中。“以前覺得警察是‘管人的’,現在才知道是幫我們過好日子的‘自家人’。”桑杰的話道出了群眾對加定派出所民警的認可。
加定派出所“生態衛士隊”隊員們的巡護路線,不僅是“執法線”,更是“服務線”:看到牧民群眾在林區放牧,主動上前幫忙清點牛羊數量,并提醒遠離核心保護區;遇到游客進山,一邊發放生態保護手冊,一邊用通俗的話語講解野外用火安全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護林”與“為民”的深度融合,逐漸讓生態保護理念根植群眾心里。
為了讓生態保護理念更深入人心,加定派出所創新推出“雙語生態法治課堂”——在轄區小學課堂上,民警告訴同學們“每一棵小樹都能為祁連山擋住風沙”;在牧民群眾家里,村警用手機播放紅外攝像頭拍到的雪豹視頻,讓牧民群眾知道“保護動物就是守護我們的家園”。李振興說:“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才是生態保護的長久之道,也是小隊伍釋放大能量的關鍵。”

從“一罰了之”到“修復優先”的生態司法實踐
“有人在林區非法采礦。”2024年3月,加定派出所接到群眾匿名舉報后,立即成立專案組。經過3天的摸排,專案組民警掌握了非法采礦團伙的活動規律,并冒著嚴寒潛伏4個多小時后,將5名犯罪嫌疑人當場抓獲,查獲采礦工具12件、礦石20余噸。
“非法采礦不僅破壞植被,還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對林區生態的危害是不可逆的。”李振興說,為加大執法力度,加定派出所聯合林業、環保等部門建立聯查機制,每月開展聯合執法行動,重點打擊非法采伐、非法采礦、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
加定派出所沒有止步于“查處案件”,而是探索出“懲罰+修復”的生態執法模式——讓違法者不僅要“受罰”,還要“還債”。對于情節較輕的違法行為人,在依法處罰的同時,要求其參與林區生態修復工作。對于初犯、偶犯且認罪態度較好的,將“補種樹木、參與巡護”納入從輕處罰的考量因素,這種“剛柔并濟”的執法模式,既彰顯了法律的剛性,又傳遞了生態保護的溫度。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加定派出所在生態執法上走出了新路子,把生態修復納入執法環節,讓違法者從“破壞者”變成“修復者”,為生態司法提供了寶貴的基層經驗,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國林區推廣。

從“守護一片林”到“點亮一條路”的生態答卷
如今的北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林海蒼翠,溪水清澈,紅外攝像頭時常捕捉到馬鹿、狍子等野生動物靈動的身影,甚至在巡護時能偶遇雪豹——這些生動的場景,是加定派出所交出的“生態答卷”。自“警務+生態”融合模式推行以來,北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年均提升0.8%,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長15%,形成了“公安護林、群眾參與、科技賦能、法治保障”良性格局。
2024年6月,全國基層公安參與生態治理現場會在互助縣召開,加定派出所“警務+生態”融合模式作為典型案例被推廣。來自內蒙古、黑龍江、云南等省區公安機關代表實地考察后,紛紛點贊:“‘警務+生態’融合模式接地氣、可復制,我們回去就能用!”目前,已有多個省區的林區派出所前來“取經”,將紅外監測、聯防機制、“執法+修復”等做法融入當地實踐。
“我們從沒想過要成就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只是想盡心守好眼前的這片林子。”李振興說。今后,加定派出所將繼續深化“警務+生態”融合模式,聯合科研機構建立“林區生態監測數據庫”,把紅外攝像頭收集的野生動物數據、巡護記錄的植被變化情況整合起來,推動生態保護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警”轉變。同時,擴大民間護林隊規模,讓更多群眾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
夕陽西下,李振興和同事們結束了一天的巡護。余暉灑在林海間,他們的身影在林間漸行漸遠,留下的不僅是一串守護的腳印,更是一份基層公安參與生態治理的責任與擔當。在祁連山生態保護的宏大敘事中,加定派出所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小篇章”,但它卻用實踐有力證明:基層公安力量也能成為守護生態的“大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