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時代浪潮中,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以“小地方也有大作為”的魄力與擔當,主動創新應用AI技術,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打造成集“智慧賦能”與“溫情服務”于一體的民生港灣。這里嚴格遵循中央、青海省、西寧市委政法工作部署,在縣委、縣政府全力支持下,科學劃分引導區、化解區、訴訟區和指揮調度區,更以AI技術為核心驅動力,讓每個區域都藏著“以小見大”的治理巧思,成為群眾“找說法、解煩憂”的安心去處,用實際行動證明:小地方不僅能跟上時代節奏,更能憑借AI創新扛起基層治理的大責任。

小起點藏大用心 貼心服務暖開場
走進大通縣綜治中心,導引區是群眾接觸的“第一站”,這個看似簡約的區域,卻把“便民”二字做到了細節里,盡顯小地方的大用心。“辦事步驟在大屏上滾著播,心里一下就有底了!”群眾的由衷夸贊,源于循環播放綜治中心工作流程的大屏——不用反復詢問,辦事環節“透明可見”;引導臺前,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為群眾登記、發放叫號憑證,現場秩序井然,從源頭避免“跑冤枉路、排糊涂隊”。
墻上懸掛的金牌調解員照片格外醒目,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卻組成了基層治理的“第一道堅固防線”。憑借專業素養精準拿捏法律邊界,又懂群眾語言、知鄰里“門道”,他們耐心引導當事人理性溝通,把家長里短的小糾紛、雞毛蒜皮的小矛盾,都化解在萌芽狀態。正是這些“小崗位”上的“大擔當”,讓引導區成為群眾辦事的“安心閥”。

小空間顯大效能 “一站式”解紛提速度
“沒想到這么多事,在一個大廳就能辦!”綜合受理大廳的空間不大,卻創造了“一站式”解紛的大效能,打破了基層辦事“部門多、跑斷腿”的困境。叫號機前,群眾輕點屏幕就能精準取號;大廳內,調解、勞動仲裁等8類窗口一字排開,更有“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兜底——無論群眾有何種訴求,都能在這里找到“對接口”,不用再跨部門奔波。
工作人員忙著將事項登記臺賬錄入線上平臺,實現“線下登記+線上流轉”無縫銜接,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綜治中心創新推出的“9+35+N”工作模式(9個常駐崗位、35名職能部門抽調人員、N個聯動部門),將分散力量擰成“一股繩”,高效處理矛盾糾紛的受理與轉辦;“聯合接訪+訪調對接+多元化解”新模式,搭配20項工作機制、13類文書、8張流程圖,讓每一步流程都規范有序。遇上疑難糾紛,“聯合會診”機制及時啟動,精準“開方”解決問題,力求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回應群眾訴求,小大廳里跑出了基層治理的“加速度”。
便民服務區更是“小而精”:群眾能便捷查閱法律法規,還能與AI智能系統“聊案情”獲取個性化建議;各類文書、表格模板一應俱全,省去“反復修改、到處咨詢”的麻煩;旁邊的“舒心墻”上,治愈短句與糖果相映成趣,悄悄掃去群眾辦事的疲憊——這些小細節,讓高效服務多了幾分溫情。

小創新含大溫度 “花兒解紛”暖民心
大通縣不搞“千篇一律”的調解模式,而是立足本地特色,用“小創新”打造有溫度的調解品牌,讓小地方的治理充滿人情味。深耕“花兒解紛”特色品牌,在家事、鄰里調解室里,婦聯工作人員以“花兒”民歌為媒拉近距離,用青海“蓋碗茶”緩和氣氛,化身群眾的“知心人”。在輕松的嘮家常中,親緣間的隔閡、鄰里間的摩擦被一一化解,讓調解不再是冷冰冰的講道理,而是熱乎乎的解心結。
綜合調解室、群眾來訪接待室是調解“主陣地”,直面各類矛盾;道路交通、醫療糾紛調解室匯聚專業力量,把復雜矛盾“抽絲剝繭”,給出專業解決方案;經濟、勞資糾紛調解室靠細致問詢、精準研判,為當事人爭取合理權益;就連小小的心理咨詢室,也配齊了按摩沙發、沙盤游戲,幫當事人舒緩焦慮情緒,讓大家能心平氣和地面對問題。每個調解空間都不大,卻用“小而專”的服務,撐起了矛盾化解的“大擔當”,讓群眾感受到“家門口”的溫暖。

小投入見大成效 科技賦能護民生
大通縣不滿足于“傳統治理”的舒適區,而是主動擁抱科技,緊跟AI技術發展趨勢,用“小投入”搭建智慧平臺,讓AI成為基層治理的“強引擎”,實現“小投入大成效”的突破。
“以前擔心重點場所管理難,現在有了智能鎖和AI監控,異常情況能第一時間發現!”工作人員的感慨,道出了AI智慧設備的大作用。在公租房、網約房進行試點的智慧管家智能鎖系統,不只是“指紋開鎖”這么簡單——它像“隱形衛士”,無論是陌生人逗留、非住戶嘗試開鎖,還是未成年人單獨入住,系統都會依托AI技術實時捕捉異常并推送信息。工作人員先研判排除誤拍,確認異常后立即聯動公安或網格員核查,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未來,這套系統還將推廣至網約房、民宿、網吧等治安重點場所,讓AI賦能的安全防控更精準。

綜治視覺中心 讓管理系統“活”了起來
大通綜治視覺中心(AI賦能雪亮工程升級系統),則借助AI技術讓原有管理系統“活”了起來。由大通縣委政法委聯合中國電信研發,從全縣監控中篩選100路關鍵點位(覆蓋學校、醫院、人員密集區),嵌入AI算法后變身“智慧哨兵”:搭載的9種AI算法(人員超標聚集、打架斗毆、著火冒煙等),還能自定義預警閾值。此前某家具市場開業引發人員占道聚集,系統通過AI技術監測到條幅與人員超標后立即報警,半小時內公安特巡警到場疏導,快速恢復秩序,用AI科技守住了群眾的安全感。
“大通縣精治通” 打通政府服務群眾橋梁
“掃個碼就能反映問題,積分還能兌換生活用品,咱老百姓用著方便!”群眾的真實評價,彰顯了AI技術支撐下“大通縣精治通”小平臺的大價值。作為縣域矛盾糾紛與風險隱患上報的“便捷通道”,“大通縣精治通”平臺操作極簡——界面僅兩個大的功能區,一個上報事件一個查詢,背后依托AI技術實現信息快速流轉與分類。群眾人人都能使用,只要掃碼就能上報環境衛生、設施損壞、矛盾糾紛等問題,不用學習復雜操作。大通縣更針對農村群眾不認識字的情況,借助AI技術設計升級語音上報系統,讓服務更貼合群眾需求。
匯總的信息由大通縣委政法委統一收集,再下發給對應片區的樓棟長、網格員,基層解決不了的逐層上報各鄉鎮,形成“層層有響應、事事有落實”的閉環。每一條上報信息都會被核實,處理后必須向群眾反饋結果(如“已打掃”“已維修”),記者看到,就連路上有一堆灰弄臟了鞋子這樣的事情,都被群眾上傳上來。在“大通縣精治通”上,這類“小事”,都能借助系統追溯責任人與處理時長,讓群眾看得見實效。更貼心的是,核實有效的上報還能積累積分,在“精治通超市”兌換各類生活用品,激發了群眾參與治理的熱情。針對農村群眾“不識字、不會操作”的問題,平臺還計劃升級語音上報功能,讓便民服務覆蓋更多人,用AI賦能的小平臺搭建起“群眾—政府”的大橋梁。
AI助手 調解婚姻家庭糾紛
智慧化建設離不開機制支撐,大通縣綜治中心的“內功”同樣扎實,婚姻家庭糾紛AI調解助手便是借助AI技術實現“小工具撬動大調解”的典型。依托全省公用綜治信息平臺,工作人員錄入糾紛詳情后,系統能通過AI技術自動分析爭議點(如酗酒、撫養問題等),提供調解方法、匹配法律依據與相似案例,幫工作人員更高效地化解矛盾;“一案一碼”系統讓群眾掃碼就能跟蹤問題處理進展(受理、處理、反饋清單),服務更透明。AI助手的加入,讓基層調解更專業、更高效,也讓小地方的治理更有“智慧含量”。
對派駐中心的其他單位工作人員,綜治中心還實行“一人一月一考核”,從考勤、工作狀態到調解成效全面評估,考核結果反饋原單位,倒逼服務提質;案件處理后,還會對需回訪案例開展滿意度調查,形成回訪表與統計表——這一特色機制目前其他縣區尚未普及,用“回頭看”確保問題真解決、群眾真滿意。
大通縣綜治中心始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以AI技術創新為核心,用每一個“小細節”詮釋著“小地方也有大作為”的治理理念。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憑借對AI技術的主動應用與日復一日的堅守,把“就近便民、服務為民”刻進了基層治理的每一個環節,不僅筑牢了群眾的幸福根基,更證明了小地方也能通過AI創新跟上時代、引領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為更多小地方的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大通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