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虧張代表和李法官一起調解,我們兩家多年的宅基地糾紛終于解決了!”近日,重慶市長壽區晏家街道居民老陳握著人大代表張莉的手,語氣里滿是感激。這場化解在家門口的矛盾糾紛,正是長壽區人民法院創新推出“六推”工作法,探索“人大+法院”協同助力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自該工作法實施以來,長壽區法院將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與司法定分止爭的職能深度融合,以“人大代表長壽區法院聯絡點”為紐帶,讓矛盾化解更高效、司法服務更貼心,相關工作經驗于今年2月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炯調研肯定。
聯動共建:織就全域聯絡網
“選對人、用對人,才能讓聯絡點真正發揮作用。”據長壽區法院立案庭負責人介紹,為確保“人大+法院”聯動落地見效,法院主動對接長壽區人大,共同制定聯動共建方案、管理細則等制度,從轄區5個街鎮精心推選5名“為人公道正派、懂法律常識、善做群眾工作”的人大代表入駐法庭,在“一街鎮一法官”“一庭兩所”基礎上,創新形成“一街鎮一法官五代表”工作機制,構建起以聯絡點為核心、覆蓋全域的“1+25”聯絡網絡。
人大代表的“三熟”優勢(人熟、地熟、事熟),成為矛盾糾紛化解的“金鑰匙”。2024年夏天,渡舟街道兩戶村民因土地流轉租金問題爭執不下,人民調解員多次調解無果。聯絡點隨即啟動“推心調解”機制,將案件推送至街道人大代表周明華手中。周明華帶著法官一起上門,用鄉音拉家常、講政策,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
據統計,2024年以來,25名人大代表進站履職64人次,訴前成功調解案件58件。其中,1件還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成為現實。
直面監督:讓司法更接地氣
“以前總覺得法院工作很神秘,現在每周三都能和法官一起接待群眾,既能聽民意,也能監督司法,感覺責任更重了?!比舜蟠硗觖惥甑母惺?,道出了長壽區法院“推誠接待”機制的價值。為打通監督與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法院固定每周三開展“人大代表+法官”聯合接待日活動,代表駐點傾聽群眾訴求、接受監督,還與法官共同開展政策宣講、民意調查,讓司法工作更接地氣。2024年以來,已開展聯合接訪25次,收集社情民意37條,不少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這一渠道得到妥善解決。
“不預先通知、自由選案旁聽”的“推門隨聽”機制,則讓監督更具實效性。2024年11月,人大代表陳剛隨機走進長壽區法院葛蘭法庭,旁聽了一起民間借貸案件的審理。庭審后,他針對案件審理中的程序細節提出建議,法庭當天便組織干警討論整改,并及時反饋整改結果。“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監督,既保障了代表履職,也促進了法院工作提質。”陳剛說。得益于扎實的工作成效,法院制作的相關宣傳稿件還斬獲2024年重慶市人大新聞一等獎。
巡回審判:有力度更有溫度
“大家看,在這起案件中,賣方沒說明房屋抵押情況,買方有權要求賠償……”在長壽區云臺鎮的稻田邊,一場特殊的“巡回審判”正在進行。
庭審結束后,人大代表劉芳和法官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講解法律知識——這是長壽區法院“推導說理”機制的常態化場景。通過邀請代表參與巡回審判,深入田間地頭、社區院落,在監督庭審的同時,與法官共同釋法說理、調解勸導,讓司法不僅有“力度”,更有“溫度”。針對基層高頻糾紛,法院還推出“推敲類案”機制,邀請人大代表參與類案分析報告的全流程制作。
從“推選入庫”的精準賦能,到“推心調解”的溫情化解;從“推誠接待”的民意傾聽,到“推門隨聽”的實時監督;從“推導說理”的現場普法,到“推敲類案”的決策助力——長壽區法院的“六推”工作法,正以“人大+法院”的協同之力,不斷擦亮基層治理的“長壽名片”,為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寫下生動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