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市檢察機關做實高質效履職解決群眾急難愁盼
答好桂中大地的檢察為民答卷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桂中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與發展的希望。
10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人民檢察院聯合相關職能部門走進六巷鄉六巷村下古陳屯,對古村落保護情況開展“回頭看”。“我們前年發出的檢察建議,如今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保護成效。”行走在平整的青石板路上,望著山間錯落有致的瑤族民居,金秀縣檢察院檢察長莫榮春感慨道。
近年來,來賓市檢察機關始終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與落腳點,協同各方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實實在在的履職成效守護群眾美好生活,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護古村落 留形固魂煥新生
金秀縣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境內保存了大量風貌完整、民族與地域特色鮮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村落,具有極高的保護與利用價值。
2023年7月,金秀縣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職能部門在對全縣18個傳統村落的保護管理中可能存在履職不充分的情況。為提升監督實效,該院依托三級聯動機制,聯合自治區人民檢察院、來賓市人民檢察院深入調查,通過實地走訪、座談調研、聽取村民意見等方式,全面梳理傳統村落保護中存在的標志牌缺失、房屋破損、消防安全隱患及管理缺位等問題。2023年8月,金秀縣檢察院組織召開由檢察長主持的公開聽證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相關行政機關負責人參加,就職能部門履職情況聽取意見,凝聚共識。
聽證會后,檢察機關依法向相關職能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提出開展集中整治、加強消防整改、融合瑤族石牌律、推動連片保護等具體建議。為推動系統治理,金秀縣檢察院還與相關職能部門共建傳統村落保護協作機制,通過聯席會議、信息共享、聯合專項等機制,形成長效保護合力。
如今,檢察監督引發的蝶變已悄然呈現。走進下古陳屯,青石板路蜿蜒延伸,往日雜亂的電線已被規整,民居與消防設施依標準修繕一新。“瑤居和青山綠水是我們發展的最大底氣。”下古陳屯屯長盤寧勇介紹,如今已有不少投資者前來洽談民宿合作,未來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一紙檢察建議,留住了傳統村落的建筑之“形”,更守護了綿延千年的瑤族文化之“魂”。近年來,來賓市檢察機關通過精準履職,推動形成“府檢聯動、多方協同”的傳統村落保護大格局,努力實現“保護一村、帶動一片、輻射一方”的積極效果,為助力鄉村振興、傳承中華文脈貢獻了堅實的檢察力量。
守野生稻 護源守基保糧安
10月16日,秋陽和煦,象州縣一片廣袤的稻田里翻涌著金色稻浪,豐收在即。在這片金黃之中,一處被圍欄圈住的區域格外引人注目,碧色點綴其間,其內正是被譽為“植物大熊貓”的野生稻。
“野生稻是國家二級保護瀕危植物,是水稻育種的珍貴遺傳資源。”象州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韋在雄介紹,“在縣檢察院的推動下,我們及時為這片野生稻安裝了防護圍欄,并建立了定期巡查管護機制。如今,這片珍稀資源在檢察監督的守護下長勢良好。”
回顧保護歷程,象州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黎娜語氣凝重:“2024年初,我們在公益訴訟線索排查中發現,全縣野生稻原生境從歷史上記錄的36處銳減至僅存3處,總面積不足5畝。這些‘水稻祖先’因管護缺失、外來物種入侵而瀕臨滅絕,長勢衰微。”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2024年6月,象州縣檢察院組織縣職能部門召開磋商會,就整治進展緩慢問題制發檢察建議,并舉行公開聽證,評估整治實效。同時,聘請專家對野生稻進行品種鑒定與價值評估,為科學保護提供專業支撐。
在檢察監督持續推動下,一套系統化保護機制逐步建立:通過設置防護欄實現物理隔離,防止人畜干擾;實施常態化巡查管護,及時清理入侵物種,改善生態環境;依托專業力量開展原位監測與科學復壯,促進種群恢復……
“這些稻子是‘水稻的祖先’,保護好它們,未來我們才能種出更高產、更優質的水稻!”為增強公眾保護意識,推動長效治理,象州縣檢察院還聯合相關職能部門走村入戶共同開展主題普法宣傳,將專業術語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的語言,營造守護糧食安全的良好氛圍。
奔走在田野間的檢察官,守護的不僅是幾處搖曳的青綠,更是桂中糧倉的物種根基與遺傳火種。近年來,來賓市檢察機關立足公益訴訟職能,聚焦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精準監督、協同治理與法治宣傳,系統推進野生稻等珍稀農業種質資源的就地保護與科學修復,為筑牢地方糧食安全屏障、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解民憂事 治事潤心促和諧
一條曾淤泥堆積的河道,同樣在公益訴訟的推動下重獲碧波。
提起一年多前家門口的上山河,象州縣寺村鎮上山村的村民們仍記憶猶新。“那時的河道淤塞嚴重,不僅泛著刺鼻的氣味,一到豐水期,河水更會漫過堤岸,淹沒農田,導致周邊340畝良田被迫撂荒,大家對此都很有意見。”村民莫大英說。
“看到上山河的情況后,我在2024年1月向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提交整治建議,并同步將線索移送縣檢察院,希望借助公益訴訟推動問題解決。”自治區人大代表黃文鮮向記者介紹說。
收到線索后,象州縣檢察院隨即依法啟動公益訴訟程序,展開調查,于2024年8月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多方協同推進整治。
“我們不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黎娜介紹,檢察機關還推動建立“行政監管+群眾參與”機制,動員村民參與清淤復墾,并爭取資金建設永久水利設施。
如今,上山河已完成1公里河道清淤疏浚,新建的水利設施同步投入使用。上游,曾經荒蕪的340畝土地重披綠裝,稻浪起伏;下游,2000余畝農田實現了“旱澇保收”,產量更提升了一成。
除了民生設施短板,矛盾糾紛也困擾著群眾生活。金秀縣檢察院著眼于矛盾糾紛的源頭化解,將“石牌律”這一傳統鄉規民約轉化為現代治理工具,將村規民約與法律法規相結合,使大量糾紛于前端疏導、在基層化解。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來賓市檢察機關始終聚焦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通過“檢察建議+協同治理”激活基層治理動能,將法治力量轉化為守護美好生活的堅實屏障。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做實人民群眾可感受、能體驗、得實惠的檢察為民,在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中彰顯檢察擔當,以更優履職守護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來賓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張立表示。
(法治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