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一座在山水詩卷里浸潤千年的嶺南古城。“半珠半山、半城半鄉”的獨特市情,賦予了肇慶別樣的魅力,也為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描繪出復雜的現實圖景。
日前,記者跟隨“法治平安建設廣東行”媒體采訪團來到肇慶,了解到該市檢察機關善用刑事和解中心,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助推社會治理,為這座古城注入了新時代的法治溫度。

刑事和解中心
走進肇慶市端州區檢察院的刑事和解中心,記者看到暖色調的裝飾、圓桌式的調解室、溫馨的標語,感受到放松與平和。這是肇慶市檢察機關首個市區聯合共建的“刑事和解中心”。該中心于今年4月正式運行,設置了宣泄室、反思室、和解室、簽約區等多個功能區,根據矛盾階段分區域適用。
今年2月,林某發現廖某停放車輛的位置影響自己通行,于是用生活雜物阻擋廖某的車輛。在廖某試圖駕車離開時,二人發生爭執,在推搡中林某多次將廖某摔倒在地,導致其左足骨折,經鑒定為輕傷二級。
“端州區作為老城區,鄰里糾紛、偶發侵財等輕微刑事案件占比超過40%。這類案件雖然標的額小、刑期輕,但如果簡單起訴,可能導致贏了官司輸了和氣。”該院刑事檢察部門負責人崔婕玲對記者介紹。公安機關將案件移送該院審查起訴后,該院決定開展刑事和解。
在端州區檢察院刑事和解中心,主持和解的檢察官邀請偵查人員、社區司法所調解員、街道綜治辦工作人員以及代理律師一同參與和解,通過“背對背宣泄”“面對面和解”“心連心簽約”三階段調解,最終促成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今年6月,端州區檢察院就該案召開聽證會,經評議,聽證員一致支持檢察機關對林某作不起訴處理的意見。

承辦檢察官聯合偵查人員開展“面對面”刑事和解工作
近年來,肇慶市檢察機關著力破除“就案辦案”“機械司法”困境,在端州區檢察院試點經驗基礎上,牽頭組建多元化調解隊伍,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人民調解員、律師、退休法官、退休檢察官、村居社區干部等納入參與刑事和解的第三方,依法推動輕微刑事案件適用刑事和解,有效促進社會關系修復。
在推進刑事和解的基礎上,肇慶市檢察機關強化對困難群體的特殊保護,將司法救助線索作為適用刑事和解案件必審必查內容,對農民工、未成年人等因案受困的特定群體及時開展司法救助,紓解涉案當事人的急難愁盼。
今年以來,肇慶市檢察機關共促成刑事案件和解110件,90%以上集中在因鄰里糾紛引發的輕傷害案件、偶發性侵財案件和過失犯罪案件,所辦和解案件無一信訪上訪、無一申訴上訴,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