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泰安市岱岳區居民王某因舊村改造中的房屋評估與房款結算問題,面臨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補交壓力,生活陷入困境,找到區綜治中心求助。面對這一難題,岱岳區法學會依托綜治中心“全科會診”平臺,迅速啟動聯動機制,選派熟悉房改政策的法學專家,聯合區法院法官、區信訪局工作人員、鎮村干部及“五老”調解員,組成“專家會診團”。經過多輪協商,在政策框架內,以分期支付等方式優化權利義務解決方案,圓滿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有效化解了一起潛在矛盾糾紛,推動舊村改造順利進行。這一案例,正是泰安市法學會賦能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

泰安聚焦營商環境、民生保障、產業發展、涉外法治、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法敢當”法治品牌建設,以法治實踐新成效助推高質量發展,為現代化強市建設筑牢法治根基、凝聚法治力量。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法學會深度融入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為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泰安高標準推進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規范化建設,在全市6個縣(市、區)、88個鄉鎮(街道)建成102個基層服務站點,實現進駐綜治中心全覆蓋。
今年以來,已開展“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進校園”“法治大集”等活動1600余場,惠及群眾超40萬人次。同時,組建由退休法官、檢察官等組成的“鄉賢調解隊”,成功化解鄰里糾紛、土地流轉等基層矛盾1700余件,調解成功率高達98%,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緊扣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著力構建全鏈條法治服務體系。泰安出臺《全市政法機關提升法治化營商環境護航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工作措施》36條,推動形成市縣一體、部門協同、響應迅速的工作格局。創新建立“一員一點一碼一平臺”聯動機制:選派52名政法骨干擔任“政法服務專員”,精準對接13條重點產業鏈,實行“企業吹哨、政法報到”;在153家重點企業和“種子”上市企業設立護航直通聯系點,逐步延伸至88個鄉鎮(街道),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米”;研發“政法護航二維碼”,嵌入智能問卷功能,實現企業訴求“碼上提、馬上辦”;依托市委政法委搭建市縣貫通的“接訴即辦”服務平臺,實現受理、分流、督辦、反饋閉環運行,確保企業關切件件有回應、事事有著落。
以學術研究為支點,系統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法治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闡釋和轉化應用。當地連續舉辦“泰山法治論壇”,圍繞法治建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深入研討,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地域性的研究成果,在全國法學界產生積極影響。
同時,泰安高度重視推動研究成果向實踐轉化,由市法學會聯合市委黨校組建專家課題組,圍繞涉法涉訴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開展集中調研,形成高質量研究報告,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臺《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法治化專項治理辦法》40條措施。持續辦好《法治泰安》,已編輯出版39期,刊發文章2000余篇,全面展示全市法學理論創新與法治實踐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