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發生矛盾怎么辦?遭遇惡意欠薪去找誰?物業糾紛如何處理……如今在興安盟,群眾遇到煩心事有了“統一答案”——“找綜治中心”。
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一個個標識醒目、高效運轉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越來越受百姓的關注,因為它正在悄然改寫著群眾解紛的方式,“有事兒,找綜治!”已經成為老百姓在尋求幫助時的第一選擇。
綜治中心是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平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載體。興安盟以綜治中心規范化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信訪工作法治化“三化融合”為統領,循著“吸引來、引導好、提升認知、收獲認可”的“雙引雙認”思路,將綜治中心打造成集糾紛調解、信訪接待、法律服務等于一體的“便民樞紐”。今年以來,全盟共排查矛盾糾紛4020件,化解3967件,化解率達98.68%。
“一站式”解憂:打破壁壘,資源擰成一股繩
“沒想到這么快就有了解決方案,綜治中心真是在幫我們老百姓辦實事!”在烏蘭浩特市綜治中心,市民陸女士為糾紛的處理結果點贊。陸女士曾購買一輛二手車,店家稱僅更換過引擎蓋。今年陸女士欲置換新車時,才發現二手車輛曾因嚴重事故獲全損賠付。接到投訴后,綜治中心立即啟動聯動機制,由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牽頭,法院、檢察院及律師共同介入,快速厘清了責任。
“一站式”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源的深度整合。縱向貫通、各司其職、齊心協力,讓解紛路徑更順暢。盟、旗、鄉三級綜治中心常駐部門各盡其責:公安機關把“轉作風、訪民情、控風險、促穩定”當作參與綜治的行動指南,800余名干警深入一線收集民情民意,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和風險防控;審判機關在全區率先探索應用人民法院案例庫、多元解紛案例庫,為司法調解提供辦案協作支撐;檢察機關實現綜治中心接待窗口全覆蓋,構建起集法律監督、釋法說理、矛盾化解、法治宣傳為一體的檢察服務平臺;司法行政機關突出依法調解、行政爭議化解,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調解、行政復議、公證等法律服務;信訪部門將接待中心整合至本級綜治中心,將便民利民與信訪法治化有機結合,真正實現“最多跑一地”。
今年初,扎賚特旗新林鎮新發村97戶農戶被拖欠200萬元土地承包費。因涉事公司總公司遠在四川,新林鎮綜治中心上報后,扎賚特旗綜治中心迅速召集法院、信訪局等入駐部門研判分析,啟動“五級信訪代辦”程序,開展跨省協調,僅用14天就促成資金到賬。“我們化解了涉農糾紛,也保障了春耕生產,彰顯了多級聯動解紛效能。”扎賚特旗綜治中心副主任吳珉說。
條塊結合、四級聯動,讓解紛效能不斷升級。盟級綜治中心側重指揮調度,攻堅重大復雜、跨區域糾紛;旗縣市綜治中心聚焦“集中辦”和“一站式”化解,打造綜合平臺;鄉鎮街道綜治中心著力“抓早抓小”,防范風險于萌芽;村社區筑牢“第一道防線”,建強基層微治理,真正做到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于萌芽。
“高效化”破局:簡化流程,服務跑在需求前
“大哥,家里最近咋樣啊?有沒有啥需要幫忙的?”一大早,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曹簡就帶著走訪表穿梭于每家每戶,上門問需求。
這樣的場景,正在興安大地各個角落上演。為擦亮“有事兒,找綜治!”的金字招牌,興安盟運用“周周看、家家到、走村入戶”工作法,全方位排查矛盾糾紛,全量納入綜治中心科學分流,形成“中心管程序推進、部門管實體解決”的格局。
流程簡化,是實現高效服務的關鍵。科右前旗綜治中心的調解室里,法院、住建局工作人員正聯合處理一起物業費拖欠糾紛。“中心幫我們追回近18萬元陳欠,流程快、辦事效率高!”興安盟某物業公司總經理韓勇福感激不已。創新的“門診式”受理分流機制,對群眾訴求實行“受理建臺賬、臨期提醒、超期督辦、辦結回訪”閉環管理,讓服務始終跑在需求前。
從“吸引來”到“辦得好”,興安盟建立起“受理—分流—化解—督辦”標準化流程。群眾訴求“一站式”全量接收,按類派單;辦理部門先行調解,及時發放結果告知書,同步反饋結果;中心回訪評估質效,制發“工作提示函”“風險預警函”消除隱患。
日前,突泉縣農民工付某因被拖欠1.5萬元工資長達半年,多次協商無果后求助突泉縣綜治中心。中心立即啟動“護薪”預案:人社局專班連夜核查考勤與工資臺賬,公益律師梳理法律依據,次日約談企業負責人。“欠薪不僅要補,還可能面臨罰款、信用懲戒!”在法理震懾與專業支撐下,3輪協商后企業當場簽下協議,3日內工資全額到賬。“綜治中心一介入,難題就解決了!”看到銀行卡上的進賬,付某滿懷感激地說道。
在矛盾化解的具體實踐中,興安盟注重從“引導好”破題,讓解紛直擊要害。對納入中心的矛盾,用“法理+情理”提供“一條龍”服務。一般性糾紛及時分流,由人民調解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士開展先行調解;對需要事權部門具體化解的,及時分流、限期跟蹤;對需要多部門聯合解決的,明確各部門矛盾糾紛雙向推送、協同化解責任,打破部門壁壘,聯合推動化解。今年,全盟通過調解、仲裁等前端方式化解的糾紛占比達96.3%。
“案結事了”:全程督辦,信任筑在實效上
近日,科右中旗額木庭高勒蘇木綜治中心牽頭,聯動司法所、派出所、嘎查村“兩委”及網格員,成功化解了新發艾里與突泉縣六戶鎮一起長達40余年的邊界耕地糾紛。這起糾紛始于1984年,因村民擴種導致矛盾反復。今年,蘇木綜治中心主動統籌,聯合多方實地勘察,引入第三方GPS技術標繪地塊,依臺賬定地界。并組建發包工作組,將918畝耕地劃分為68份,全程監督抽簽定戶。公平公正的結果,得到村民一致認可,不僅解決近2000畝爭議耕地,更徹底化解了歷史積怨。
這份“實效”,源于興安盟“督程序、督結果、強支撐”的三重保障。快速有效的分辦持續提升群眾認知,明確的進度查詢和時效反饋不斷提高群眾認可度。
督程序,讓時效“跑起來”。實行領導包案三級分類管理,按困難程度、風險等級,由旗縣、鄉鎮和旗直有關部門、村社區分別負責,明確化解時限,跟蹤辦理直至案結事了;同時,劃定矛盾化解法治化“路線圖”各環節時限,專人實時督辦。截至目前,75件督辦案件已全部化解。
督結果,讓質量“硬起來”。建立“1、4、13周”回訪機制,及時掌握群眾滿意度,對不滿意的立即上門“再化解”;推行案件評查機制,盟委政法委牽頭,對導入信訪程序的案件進行評查,今年累計會商研判421件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確保疑難案件依法依規處置。
強支撐,讓環節“優起來”。依托自治區綜治和網格化信息平臺,將基層微治理體系架構納入統一管理,實現訴求“線上提交、進度查詢、數據預警”,讓服務更智能、更高效。
“我們將持續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借綜治中心規范化、實戰化建設契機,整合資源,深化‘三化融合’,努力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用實效贏信任,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群眾信得過的解紛平臺。”興安盟綜治中心主任林秀辭說。




